某古装新剧还未上映,“观后感”就贴到了网上;某演员在一部新剧中尚未露面,对其在剧中演技的点评就已充斥各大论坛。一条短评15元,一条“想看、想听”的标注2元,点赞、投票都可买到……从微博到影视评分网站,再到短视频App,几乎都能看见网络“水军”的身影。前不久,中央网信办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打击流量造假、黑公关、网络水军”专项行动。
网络苦“水军”久矣。通过“养号刷分”“评论注水”等方式,给电影、电视剧等进行“粉饰”或“抹黑”,影响正常口碑,或为自己的偶像制造虚假数据、炒作知名度,这些乱象在不同程度上干扰了人们对作品的认知,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给影视作品“打分”,是体现观众口碑的最直观形式。信息时代,众多影视评分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为观众观影、观剧避免“踩坑”“踩雷”提供了有益参考。但一些注水的“点评”混淆了视听,淹没的是普通观众的正常发声。
造成这一现象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网络平台难辞其咎。网络水军的“人海战术”之所以能够奏效,关键就在于,平台方往往采用“评价数量”这一过于简单和直接的算法推荐方式,让网络水军有了可乘之机,“谁的人多、谁的嗓门大,谁的作品打分就高”。平台方是跟帖评论的“把关人”,水军的存在,说明平台的运行和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水军之所以成“势”,背后往往有一个链条。据相关新闻报道,一些所谓“网络推广公司”,把微信刷阅读量、微博刷话题榜、微博加粉、电影刷分、视频网站刷观看量、直播平台加粉等,都纳入其“业务范围”。一些影视机构出于营销推广的需要,也会雇佣“水军”、购买虚假评论,助长此类不良风气。治理网络水军,彻底铲除水军滋生的土壤和相关产业链、利益链是关键。
俗话说“打蛇打七寸”,多措并举、精准治理、久久为功,从源头、交易链条等多方面着手,有效打击网络水军,不断压缩其生存空间,才能让网络环境更加风清气正。(朱绍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