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口秀出圈之后,一直存在争议。一句“普通又自信”,让脱口秀演员杨笠被追着骂了一年;如果有演员说了“过分”的话,还可能被观众打。

有人为脱口秀辩护:这些只是梗呀,何必认真?

也有人觉得被冒犯:说是表演就能当挡箭牌吗,那我站在舞台上骂你行不行?

到底是冒犯还是好笑?贬损型幽默:我都要!

其实,这种既有进攻、冒犯的意味,同时大家又知道这是没有实质伤害的话,在学术界也拥有自己的名字,“贬损型幽默”,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兼具贬损和幽默。

这两个看似矛盾的词,是怎么融合到同一个概念中的呢?

脱口秀表演规律告诉我们,意料之外就是幽默。而心理学家也总结,幽默的产生分为两个过程,首先是制造一个与常规相悖的信息,也就是一个失谐信息,然后解决这个失谐。比如“海鸥飞到巴黎就不叫了,因为巴黎欧莱雅”,在这个谐音梗中,前后两句原本没有必然的关系,就产生了失谐;而“巴黎欧莱雅”和“巴黎鸥来哑”的谐音,则解决了这个失谐。如此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就会产生幽默的效果。

而针对贬损型幽默,心理学家进一步提出了良性进犯理论。在交流中,冒犯是一种失谐的状态,但如果这个冒犯是没有恶意、没有伤害的,那就解决了失谐。所以,贬损型幽默是否好笑,取决于人们自己的认知评价,如果基于自己的道德标准,人们认为这种冒犯可接受,加上说的人用笑声或其他梗补充了自己的搞笑意图,那么这种冒犯就会被认为是幽默好笑的。

这个段子是不是在说我?幽默效果的影响因素

虽然不像打人一样有实质性的伤害,但贬损型幽默还是会刺痛一些人。为什么听同一个梗,大家会有不一样的感觉呢?

心理学家总结了三点因素,都会影响贬损型幽默的效果。

比如心理距离。当我们看影视作品时,一些夸张的贬损,甚至周星驰式的被痛扁,都可以让我们觉得好笑;但如果发生在现实中,说梗的人贬低的人就在我们身边,那心理距离就近了,人们就不会觉得较为严重的进犯好笑了。

还有身份,听的人是不是觉得自己和说的人是“同类”,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梗到底是幽默还是冒犯。女性听众一般不会被“男人就是这样普通又自信”冒犯到,因为按性别分群体的话,男女互为外群体;而有些男性听众就会觉得,这是在说我,或者在说我的同类,这怎么忍得了呢?另外,说梗的人是什么身份,也会影响贬损型幽默的效果,来自内群体成员的贬损更容易被认为是没有恶意的,所以男演员吐槽男性时,听众会更宽容,比如王勉也曾吐槽男性气概,但引发的讨论就少得多。

当然,人格和文化差异也会有影响。一般暗黑人格较高的人,更会欣赏贬损型幽默,甚至自己也会使用得更多;而那些重视公平和关怀、对歧视高度敏感的人们,就很难欣赏贬损型幽默了。放在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像是更流行讽刺文化的美国,多数人就会对脱口秀更宽容,即便梗中有明显的歧视意味;而我们这种传统中并不推崇幽默的文化下,还是有很多人无法接受这种“嘴欠”式的幽默。

在生活中能这样玩梗吗?把握分寸,别变“嘴欠”

你可能也在生活中遇见过这样的人,对方明明冒犯了自己、让自己很不舒服,但对方再来一句“开玩笑而已啦别这么认真”,你就连火都没法发了,只能自己憋屈。

研究发现,贬损型幽默可能会带来消极的人际关系。

在职场中,如果领导使用贬损型幽默,那员工们就会觉得,在公司里违规也不是那么不可接受的,或者觉得领导不尊重下属,从而可能做出更多违背领导指令的行为。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吵架时,伴侣使用贬损型幽默,那这一架可能越吵越大,越吵越糟,而婚姻中的贬损型幽默更是能够预测离婚,尤其是男性的贬损型幽默。

是否能接受贬损型幽默,原本没有好坏之分,但既然我们的文化还没有能够轻易接受贬损型幽默,那当我们与人交流相处时,的确要更谨慎些,别被当成了“嘴欠”。毕竟,我们交流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和对方都舒适。

本版图片由视觉中国提供

殷锦绣 来源:中国青年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