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从秋日的朱柿里发现吉庆的红,从雨过天青处采得清雅的蓝,从清晨天光中寻得东方既白。古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发现了色彩,又赋予它们雅致动听的名字,传达出东方审美意趣。颜色的文化寓意与一个民族的文明发展息息相关。不同的颜色,其丰富的寓意和奇妙的含义变迁,往往折射了这个民族在精神与物质多个领域的变迁。
(相关资料图)
继2022年虎年春晚的《只此青绿》带动了“青色”炫风后,2023年兔年春晚的《满庭芳·国色》直接聚焦到中国传统五色——“黄、青、白、赤、黑”。该节目以舞为语、以曲为韵,桃红迎水袖、凝脂搭折扇、缃叶载油伞、群青合翎子、沉香配宝剑……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等有着优美名字的“中国传统色”扑面而来,让人获得沉浸式的高级感审美体验,久久难以忘怀。有网友还仔细整理了宝藏节目《满庭芳·国色》,涉及的53种中国传统颜色,除了桃红、凝脂、缃叶、群青、沉香之外,还有青、白、黄、赤、黑、鞠衣、松花、青金石、 琅玕紫、朱颜酡等。
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颜色有五种:赤、青、黄、白、黑。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中,五色系统与五行理论互为表里,渗透到政治、文化、社会生活诸多方面。《中国历史的色象》一书的作者陈鲁南为中国传统之色象深深吸引,致力于中国古代色彩的研究,著有《织色入史笺》,由中华书局于2014年首次出版后,评价、反响甚好。之后,现代出版社将《织色入史笺》以《中国历史的色象》之名再版。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历史文献详细梳理了传统五色——“红、青、黄、黑、白”,以及五个主色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间色的演进历史,阐释了色彩与政治、历史、文学、民俗、艺术、生活等千丝万缕的关系,从中可透视中国传统王朝历史进程之一角,洞察中华文化的审美意趣,正所谓“一色一世界,一色一历史”。比如,唐人气度宽宏,思想开放,女子敢于追求美、表现美。所以,在涂胭脂、着红裙之外,还大量地使用了今日口红的鼻祖——“口脂”。据说安乐公主专门辟了一个花园来种植各种制作胭脂的植物,其中光用来做口脂的花草就有二十余种。唐时的口脂以红色为主,又以女子嘴小为美,所以有了“樱桃小口一点点”的说法。
在中国传统五色中,青色是最为特殊的一个。在服装色彩的历史变迁上,青色经历了春祭之服、官吏之服、庶民之服、婢女之服、僧道之服,整体上从尊贵走向低微;在艺术领域,青色掀起过中国绘画史上青绿山水画派的华丽雄风,在魏晋时期引领过士人们的青瓷风尚,在明清时期又以变幻的青花造型使瓷器成为王公贵族的精致珍玩。青色,可以反映从朴素到华丽的宽广审美尺度,也可以引发从轻灵到沉稳的视觉感受。实际上,青色不是一种单一的色彩,而是一种杂糅的颜色,那些 “群青”“山黛”“苍浪”“西子”“天青”等都是它的名字。
《青色极简史》书中插图
古代的“青”,涵盖黑、绿、蓝,到了近代还一度被认定为蓝色。大量的诗词、绘画、文玩、服饰都在它的疆域里出出入入,犹如万道霞光,变幻莫测。由此我们可以认定,“青色”在文化意义上是一种虚指的颜色,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青色极简史》书中插图
“在中国,没有哪一种颜色比青色的覆盖面更为广泛,文化寓意更为丰富、复杂,没有哪一种颜色比青色的历史文化变迁更为腾挪跌宕。可以说,了解中国的青色,是了解东方文明和中国式审美的重要途径。”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诗词中国”总策划包岩在她的新作《青色极简史》中如此写道。
《青色极简史》内页
在《青色极简史》中,包岩结合常见的带“青”字词语的语义变化,器物及服饰色彩变化,提出了“青色是解读中华传统文化的颜色密码,是中国文化的色彩符号”的观点。
《青色极简史》书中插图
青色家族成员众多。包岩根据《说文解字》《尔雅》《广雅》等典籍,归纳出了与青色有关的名词解释,有青、碧、绿、缥、铅、紫、绀、緅、繱、蓝、翠、蔥、苍等共计13类,它们大都源自玉、石、丝帛、植物或者鸟类,充满了古人的智慧,细节上还很有科学性。
比如“缥,帛青白色也”,意指丝织品呈现出来的颜色较淡的青白色,《与朱元思书》有一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非常形象;再如“铅”,古人认为铅是灰青色,就把灰青色的物体称为铅色;“绀”“緅”是黑红色的丝织品,王念孙《广雅疏证》辨析说“绀、緅皆取深青色,而緅又深于绀”,后者比前者深;“繱”与“蔥”相近,按段玉裁注《说文解字》的说法“蔥即繱也,谓其色蔥。蔥,浅青也”。 繱最早是带有淡黄色花纹的浅绿色丝织物,也被引申为形容青色物体的颜色。现在除了医学上有一个常用词“紫绀”,绀、緅、繱、蔥基本没有应用场景了。
《青色极简史》书中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