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寒食时看郭外春,野人无处不伤神。”寒食节,在中华大地上延绵了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更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但在当下,知晓寒食节的人并不多,只因此节时间在清明节前一二日,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的习俗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之中。久而久之,便合为一个节日。
“传说,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而设立。”民俗专家刘孝昌表示,也有说法认为寒食节是沿袭了远古的改火旧习。“每到初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们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称为‘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而在这段无火的时间里,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节”。
4月4日,寒食节至。说到这个节日,自然不得不提苏轼《寒食帖》了。这幅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之一的书法作品,揭示了千古文豪苏轼被贬黄州在第三年寒食节的独特心境和人生况味。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从《寒食帖》中,人们可以窥得苏轼背井离乡的苍凉苦楚,以及贬谪黄州的抑郁不得志。苏东坡笔下的寒食,究竟是怎样一番愁苦滋味?
《黄州寒食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