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


(资料图)

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西凉伎》,

几乎是中国最早的舞狮记忆。

虽然有资料显示,狮子舞起源于南朝,但一直到唐代,狮子舞才成为了上至宫廷下至巷尾的“全民记忆”。由伎人扮演的狮子由两个戏狮子的“狮子郎”牵着,他们手中拿着红拂不断逗引,表演狮子俯仰起落的各种舞蹈姿势。

白居易恰好看到过这样的情景,于是写下了这篇不朽的《西凉伎》。实际上,到了唐代末期,这种五头狮子同时表演的《五方狮子舞》规模更大,气势也更壮观。宋代以后,民间舞狮活动愈加广泛,流传,在各地形成不周的风格与特色。

醒狮,就脱胎于白居易笔下的这种狮子舞,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迁,舞狮文化传入岭南地区。明代时,醒狮在广东出现,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长盛不衰,历代相传。

醒狮最著名的“代言人”莫过于黄飞鸿,不管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还是电影《黄飞鸿》中的影人形象,都与醒狮密不可分。

在电影《黄飞鸿之狮王争霸》里,黄飞鸿到北京看望父亲,却被京城恶少赵天霸欺压;后得知俄国人欲刺杀李鸿章,民族大义在前,毅然参加狮王大会,最后打败赵天霸,夺得“中国狮王”的称号,并利用花灯救了李鸿章。在电影中,各种眼花缭乱的南狮北狮你来我往,而黄飞鸿的醒狮也代表了中国人不屈的精神。

而真正的历史人物黄飞鸿自幼习武,少年时接触舞狮,他将民间传统艺术醒狮进行挖掘、整理、刻苦训练,在原有的南派醒狮技艺的基础上,吸收融入武术舞狮的技艺,由高桩醒狮、民间武术梅花桩与南派民间醒狮套路相融合,并汇入当地民间风格特色,技艺高难,编排巧妙,融舞蹈、武术、杂技、力度、美学于一体,形成新一派醒狮。

不仅如此,黄飞鸿还鼓励自己的妻子也参与到舞狮之中。他的妻子,即电影中十三姨的原型莫桂兰和弟子邓秀琼,在他的指导下,将醒狮和柳艺表演相结合,也可谓独具一格。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