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面宋人》封面


(资料图片)

提到北宋范仲淹,你首先会想到什么?是他流传下来的名篇诗句,比如《岳阳楼记》,还是史书中对他的描述,那个年过半百奔赴战场、披荆斩棘推进庆历新政的形象?

比起阅读这些文章或者记载,亲眼看到范仲淹亲笔留下的书信手迹,会不会觉得与“原貌的他”更拉近了一些距离?端详如今还流传在世上的几卷范仲淹书信手迹,你会发现他在起首的时候,都会把自己的名字“仲淹”二字写得极小。在信的正文里,他的字间距比较平均,字体宽博却又有点收敛,结尾的称呼非常周全。

有人说,看到范仲淹的字就会想象出一位个头比较高大、行步中正、满脸诚实的人。所谓的见字如面、见信如晤,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可以说,情绪饱满的笔迹墨痕,是阅读者“破译”书写者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以及蕴藏在其身上独特个性的有效入口。

《千面宋人》内页

2023年春天,广西师大推出了一本历史类通俗作品《千面宋人——传世书信里的士大夫》。这本书角度独特新颖——从书信的角度切入宋史,聚焦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苏轼等60余位士大夫之间的120余封传世的个人往来私信。作者结合史料重新解读这些孤立的历史碎片,将书信中所涉及的人、事、物及背后的故事巧妙地糅合成一个个完整的故事,从战场、为官、治学、人情、生死五大方面剖析宋代文人的社会关系、政治倾向、内心情感和才华品级,最后试图还原出一幅在宋代历史大背景下宋人普遍具有的性格共性拼图。

《千面宋人》内页

120余封宋代士大夫之间的往来私信,包括范仲淹《边事帖》、苏轼《归安丘园帖》、黄庭坚《雪寒帖》、米芾《武帝书帖》、司马光《天圣帖》、赵构《付岳飞书》、欧阳修《端明帖》等。当我们盯看着书中的那一篇篇书信手迹,好像可以与那些历史人物“隔空相见”。因为这些流传下来的字迹,不是史书里被别人记叙的历史,而是他们亲笔写下的历史。从他们的笔迹中,更能感受历史鲜活的面容。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的《寒食帖》,写得如泣如诉,千古独步。其实他的《归安丘园帖》写得也非常好,用笔率真自然,字体舒展,大小随意,和谐相生,展现苏体特有的自然气度。

《归安丘园帖》

《千面宋人》就收录了《归安丘园帖》。该帖书于元祐元年(1086年),纸本,行书,信札一则,共十行,计90字。这封书札背后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解读。苏轼写这封书信的时候,正是他被召回重用,回京城当翰林学士之时。而此时的章惇,则处于被贬的失意时刻。苏轼这封信,本意是为了安慰老朋友,但却被误解。有人认为这封信正是两人从挚友变为敌人的转折。苏轼与章惇原本是一对知己,他们在嘉祐二年同中进士。两位才华横溢的才子,惺惺相惜。无奈人生各有沉浮,其中心曲也不为外人道也。

在人们已经逐渐淡忘了书信传统的今天,昔日文坛巨擘给我们留下的书信礼仪范本,也称得上是一座可以随身携带的宋人信札博物馆:写信给不同身份的人,应该如何行文?又该如何用词?用何种格式?何种书体?翻开书中的这一封封信件,顿首、再拜、起居万福、寒暄不常……这些礼仪用语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宋人传统书仪之美。

作者仇春霞是西南大学古典文学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专注于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与传播。在她看来,博物馆里的书信是孤立的历史碎片,比起枯燥的论证过程,她更想将碎片的历史以可爱的方式讲给大家听。为了完成这项工作,很多文献需要反复精读,仇春霞像福尔摩斯一样“侦查”了四年,那些与信息碎片有关的证据链被一条一条地建立起来。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读懂该书,仇春霞和编辑花费了大量功夫,整理出了长达半米的“人物历史信息及信札索引表”和“全书人物关系图”附在书中,让读者既可以随时查阅书中收录信件的书写年份,以及对应年份的历史事件,还可以厘清书中不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读完书中的这些故事,你或许会更能理解作者在全书开篇写下的这句话:“宋人的命运千人千面,没有人能如愿以偿地善始善终。可是,终究还是有人在命运的滚滚洪流中抓住了一块木板,不仅免于沉沦暗流,还有机会看到满天的星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