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饼烤炉加蘸料,“灵魂烧烤三件套”。夏天还没来,淄博烧烤就已经势不可挡地火遍了全国。而一幅临沂五里堡汉画像石更是将山东烧烤的历史推到了2000多年以前:日常的食物背后,其实有着渊源的历史。
东汉制盐画像砖(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烧烤多为汉代贵族享用
画像石的古拙质朴是汉代标志性文化象征
这一幅画像石出土于临沂五里堡汉墓,现藏于临沂市博物馆。画像石中的画面作为文献记载的补充,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细节。四川博物院科研与教育中心副主任郭军涛告诉记者,东汉以后,画像石逐渐消失,因此它所拥有的古拙而质朴的美感,被认为是汉代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象征。
据郭军涛介绍,烧烤因为其操作方便,省时易熟,在汉代大为流行。这一点,在文献记载和全国多地的画像石上,都能得到印证。“西汉桓宽在《盐铁论》中说到民间酒食时,就有‘燔炙满案’的记述。我国多个地区的汉代墓葬中,可见青 铜烤炉、陶质烤炉随葬。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遣册上,记录的烤肉就达8种之多。山东微山、诸城、临沂,河南洛阳、密县,陕西绥德,甘肃嘉峪关等地的汉代画像石上,都可以看到烧烤的画面。”
东汉七盘舞杂技画像砖(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东汉釀酒画像砖(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但同时,郭军涛也说道,在汉代,烧烤并不是平民之家都能拥有:“我们如果仔细观察与烧烤相关的相关画像石,不难发现,多是上层贵族阶层宴饮时享用的食物。”
所谓画像石,就是以石头当作画纸,在上面作画。郭军涛说道,我国的画像石产生于西汉时期,东汉时期比较流行,主要在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中用来装饰和祈愿,也用来描述墓主人生前生活的。在东汉以后,画像石基本消失了。所以,画像石古拙而质朴的美感,被认为是汉代具有标志性的文化象征。
虽然画像石产生于西汉时期,但是画像石上所刻画的纪实性纹饰,在春秋晚期的刻纹铜器上已经出现。“到了战国早期,这种纪实性纹饰在青铜器上以嵌错工艺被表现出来。嵌错人物画像纹青铜器在很多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和汉代盛行的画像砖石艺术存在着传承关系。它开了汉代画像砖石艺术的先声。”例如四川博物馆藏、出土于成都百花潭十号的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就是这样一件明星文物。
嵌错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四川也是画像石分布中心之一
体现汉代“事死如事生”观念
郭军涛介绍道,画像石在我国有四个分布中心:一是河南南阳、鄂北区;二是山东、苏北、皖北区;三是四川地区;四是陕北、晋西北地区。河南新密、永城,北京丰台,浙江杭州,陕西邠县也有零星发现。汉代画像石的雕刻技法大概可以分为阴线刻、凹面线刻、减地平面线刻三类。其中减地平面线刻又可称为减地浅浮雕,是汉代画像石中最为多见的雕刻手法。“不同区域的的画像石,题材内容、雕刻艺术有明显的差别。四川地区的画像石多采用减地平面线刻的手法。”
汉代画像石刻画的题材非常广泛,既有对现实生活场景的真实记录,如宴饮、舞乐、杂技、庖厨、车马出行等;也有当时人们崇拜的人物、事迹等,如烈女故事、历史故事等;还有人们向往和追求的吉祥事物、仙人传说等,如西王母、伏羲女娲等。凡此种种被刻画在画像石上,都是汉代人对来世生活的美好期许,更是当时人们“事死如事生”思想的生动表现。
在四川地区的画像石中,郭军涛印象比较深刻,有现藏四川博物院,出土成都郫县(今郫都区)竹瓦铺东汉砖室墓的一号石棺的画像石。“画像石一侧的宴客·乐舞·杂技场景,把当时贵族生活刻画得淋漓尽致。”还有现藏于成都博物馆,出土于今成都金牛区曾家包M1西后室的后壁画像石。“画像石中部生动地刻画了结构繁、简的两部织机。左边的繁者可能为织锦机,右边的结构简者与民间尚存的‘家织布’的织机相似。”
四川地区的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雕刻精良。郭军涛介绍,四川地区的画像石可分为崖墓、汉阙、石棺、石函画像。其产生和发展是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反映,也是厚葬之风的产物。四川地区画像石中崖墓画像石流行本身就是地域特色的体现,而从题材上来说,西王母及其相关信仰的主题也是四川地区画像石的特点之一。
东汉执锸石俑(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此外,题材内容丰富的画像砖也是四川地区代表性文物。出土的汉代陶俑也能够直接体现当时人们的生活。
四川地区汉代画像石、画像砖、陶俑,三者题材内容或有重合,它们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真实、生动地记录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宗教信仰等方方面面,为后世呈现出了一部富足、安逸、立体的四川汉代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