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了文字,才算真正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历史的迷雾被层层拨开,汉字究竟从何而始?是神话故事记载的“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还是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由华夏先民创作的刻划符号和象形符号发展而来?汉字的起源之谜,至今未有定论。

如今,当人们走进位于天府之国的成都博物馆,这里正在用一场展览诉说着汉字的浩瀚而广阔的历史。步入展厅之中,穿越象征着鸿蒙初开的时光隧道,就会在序厅位置,邂逅展览中的第一件文物——刻符龟甲,来自河南省舞阳县贾湖遗址。

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


(资料图)

这是已知最古老的汉字源头,上面铭刻着国内迄今发现最早的刻划符号。细细观察这件文物,能在龟甲上的刻符,与甲骨文中的“目”字极为相似。而在贾湖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中,考古人员从出土的龟甲、石器、陶器上发现了共17例契刻符号,在学术界引发了关于汉字起源的猜想。

这些神秘的刻符,到底代表了什么涵义?在距今9000年的贾湖遗址中,是否见证了汉字的滥觞?“贾湖刻符,在中国文字研究史上应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研究对研究汉字发展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贾湖遗址发掘和研究主持者张居中的讲述中,得以窥见贾湖刻符出土经过与研究成果。

17个符号、3类用途

这些神秘的刻符是否为汉字之源?

“我记得很清楚,首次发现贾湖刻符是在1987年的5月,是在M330的墓葬中发现的,墓主是一位老年女性。”1983年至2013年间,贾湖遗址先后经历8次考古发掘,出土文物五千余件,将中华文明史中的一些重要因素的出现时间,向前推进到九千年前。时隔30余年,说起发现贾湖刻符时的场景,张居中仍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龟腹甲刻符“八” 贾湖遗址出土 现藏于中国文字博物馆

在那一年的发掘中,考古人员从出土的龟甲、石器、陶器上发现了共17例契刻符号,其中龟甲刻符9例、骨器刻符3例、石器刻符2例、陶器刻符3例。张居中说,起初这些神秘的刻符并未引起他多大的重视,因为只是一些简单的刻符。直至他在龟甲中,清洗出一个笔画相对复杂的、类似“目”的符号,他才逐渐认识到这些符号的重要性。“我开始相信这些刻符,不是当时人们的无意为之。”而这件经由张居中的双手清洗出来的龟甲,在30余年的时光后,来到成都博物馆中展出。

张居中介绍,这些契刻符号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符号从其形状上分析,都具有多笔画组成的组合结构,其中应蕴含着契刻者的某种意图,记录了一件特定事情。“因此,这类符号具有原始文宇的性质。”且这类契刻符号共有9例,占了贾湖遗址所发现刻符的一半以上。“第二类契刻在石颜料块或陶坠上,不排除作戳记之用的可能。第三类的数量也较多,但均在龟甲上契刻,与半坡、姜寨的同类陶文刻符相似,可能具有记数的性质。”

采访中,张居中特别说到了贾湖龟甲刻划符号的特点,这些符号多刻在龟甲的明显位置,应该是为了便于看到,且符号似乎暗示了龟甲的放置方向。“在同一墓龟甲中,有时有一个以上刻有符号,符号并不相同,说明符号不是墓主个人的标记。在同一件石器上,出现多个刻划符号。”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符号比较有象形性,如眼形、门户形,很像后世的文字。

刻符龟甲 距今约8000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河南博物院藏

“在我看来,首先,它不是成熟的文字,是具有原始文字性质的刻划符号。其次,它可能与汉字的起源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没有直接关系。比如,从它的结构、书写顺序和载体这三个方面都可以看出,它应该和汉字有一定的联系。”张居中说。

相隔5000年的历史岁月

甲骨文会是贾湖龟甲刻符的“后裔”吗?

早于古埃及纸草文字及两河流域楔形文字,又较安阳殷墟甲骨文早5000年,贾湖遗址出土的神秘符号,到底蕴藏着怎样的寓意?它们与汉字的起源,又存在着怎样的关系?30余年来,学术界对于贾湖刻符的研究和猜想从未停止,可至今未有统一的定论。

“汉字中国”特展中的刻符龟甲 距今约8000年 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

皆以利器为工具,又将符号刻在龟甲上,学者们注意贾湖龟甲符号,还有一个重要理由,就是在龟甲上刻出符号,有似于殷墟时期在龟甲上刻写文字——甲骨文。当下,甲骨文被学界认为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却暂未发现早于商代甲骨文的大量的成熟文字。那么,从贾湖到殷墟,隔着漫长的五千年,甲骨文会是贾湖龟甲刻符的后裔吗?

“文字的起源与发展,肯定是历经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进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的。”张居中说到,甲骨文作为已较成熟的文字,在其之前,中国的文字起源应有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贾湖刻符与殷墟的甲骨文,中间毕竟隔着太过漫长的历史时光。两者在什么时间有了联系?又通过什么样的契机联系的?这都需要进一步研究。“虽然暂时还没有发现早于商代甲骨文的大量的成熟文字,但并不意味着甲骨文就是突然出现的,这种现象可能与甲骨文之前的文字的载体和埋藏条件有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贾湖遗址发掘和研究主持者张居中

虽然关于贾湖刻符的谜语,至今仍是无数考古学者渴望解开的真相。但张居中说到,贾湖刻符所产生的后续影响及意义,却在后续的考古发掘中得到了答案。从考古学文化角度观察,淮河中下游的双墩文化、龙虬庄文化、大汶口文化和侯家寨文化,东汉水流域的下王岗文化,都继承了贾湖文化的若干文化元素。“贾湖文化的后继文化之一——七千多年前的双墩文化,发现六百多种刻符,丰富多样,具有表意、戳记、记数三大功能,与贾湖符号不少相同或相似,显系同一符号系统的继承和发展。”

汉字,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作为中华文明极为重要的载体,其更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的一个见证。采访中,张居中说起了他在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特展中,看到如织的游人,在烈日中排队等候,只为一览展览中的珍贵文物。而他亲手发掘出的贾湖刻符龟甲,作为展览的第一件文物与观众见面,这让他倍感欣慰。

“对汉字发展历程的研究,是人们研究中华礼乐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而贾湖出土的这些契刻符号,因为它的载体和殷墟甲骨文的载体有相同或相似性。而且,有些结构和后来的甲骨文,还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贾湖刻符在中国文字研究史上,应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对研究汉字发展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