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追溯我国廉政监察制度的渊源,人们一般认为从秦代设置的御史大夫开始,殊不知中国的监察制度在西周时已有萌芽。在本次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中,就能看见一件展示先人治国智慧的西周青铜器,正静静地摆放在展柜中,等待着天南海北的观众驻足欣赏。这件文物来自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是此次“出访”成都的“重量级嘉宾”。
四十三年逨鼎,西周宣王时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
(资料图)
自汉代以来,宝鸡境内就不断出土青铜器。2003年初,陕西省眉县出土了一批27件西周青铜器,每一件都铸有铭文,记载了“单逨”及其家族史事,铭文数量之大,问题涉及面之广,为多年来所罕见。其中“四十三年逨鼎”共10件,形制、纹饰一致,大小相次。这批青铜器保存完好,有明确的纪年,铭文对于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和西周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逨鼎各铸铭文约319字,记述单逨因治理林泽有功,周宣王任命其为监察官,并在任前进行训示,告诫他要依法行政、廉洁自律。除此之外,铭文内容透露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逨鼎的形制和纹饰有什么独特之处?8月2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到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王竑,讲述这件文物背后的故事。
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展厅
记录西周官员任职仪式,展现西周时期的廉政思想
四十三年逨鼎具有极高的史料研究价值,它的器形宏大,纹饰精美,铭文内容重要。与四十二年逨鼎相同。其中,第九、第十号两件器形较小,不能通篇记铸,而将全文分为两部分,分铸于两件器物内壁。其余8件内壁均通篇铸录全文,记载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六月中旬丁亥这一天,逨因治理林泽,供应王室山泽物产有功,周王室册封其为官司历人(类似于监察部长一职),训导其如何施政,及受到奖赏的情况。
四十三年逨鼎的铭文是西周的一篇册命辞,册命是西周时任命官员的一种重要制度。据王竑介绍,四十三年逨鼎铭文记录的册命礼是目前比较完善的,而册命礼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天子对即将赴任的臣子的训诫。她告诉封面新闻记者,“在铭文中,周宣王以4个‘毋敢’告诫逨施政办事的原则,一是要谨慎执政,不能纵乐,贪图安逸;二是要依法施政,明辨是非;三是要公平执法,不得偏私;四是不能贪得无厌,中饱私囊。最后,周宣王对逨说,如果逨没有按照他的告诫去施政,那就是王一人的错,没有尽到职守。”
从西周册命类金文中,我们不难发现,西周天子对官员、特别是高官的职业操守有着较高要求。周天子对官员上任前的诫勉谈话在金文中的事例不多,只有身份地位如毛公、盂等位高权重者才会有,而逨作为“监察”官员,对于这样的要职,周天子用人自然要谨慎。王竑说,“周宣王对逨的训诫所反映的西周时期的吏治思想,也是我国传统吏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这与《周礼》提出的‘六廉’思想完全吻合”。
王竑接着介绍道,所谓的“六廉”思想是指“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是周王朝用人的基本原则。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出土实物,都证明了廉政文化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周礼》的“六廉”思想也奠定了中国廉政思想的基本框架。
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
既是宗庙重器,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文物
从器型上来看,四十三年逨鼎属于宗庙重器,主要用于祭祀祖先、祭祀天地。从铭文内容上来看,既有教化功能,又有道德约束功能,充分体现了西周的吏治思想。“四十三年逨鼎铭文中记叙的职官名‘历人’,在西周金文之中也是第一次看到,从周王的训命来看,确与司法之职有关。从纹饰上来判断,四十三年逨鼎上的纹饰是周宣王时代的典型纹饰。”王竑补充介绍道。在王竑的眼中,四十三年逨鼎是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重要文物,也是考古学和先秦历史学的重大收获。
除了记录重要史实,四十三年逨鼎有年月、“月相词”、干支记日等要素,成为讨论西周纪年尤其是西周晚年纪年的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四十三年逨鼎所处王世相对比较清楚,具备“王年、月份、月相词、记日干支”四要素,同时还能与其他资料尤其是青铜器铭文作比照。
王竑说,“根据四要素,我们将铭文时间定位在公元前785年,铭文中提到的‘既生霸’大约指朔日后月面渐圆、直到望日,也就是初三到初十这段日子。我们可以推断出更多历史信息,了解古代记录时间的方式,这对考古研究而言非常重要。”
通过参观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成都观众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风貌,加深对过去文化发展的体悟。考古工作者则能够对铭文中的信息进行解读分析,深入了解当时的政治制度和官职任命情况。“正如我刚刚提到的,四十三年逨鼎印证了历史文献的真实性,逨鼎上的铭文反映了周代礼制的特点。现在不少人质疑《周礼》的真实性,而册命制度也是周代礼制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从侧面证实西周这种礼仪的存在,窥见西周社会的历史风貌。”王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