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球的重快之争由来已久,一时兴起又发一贴,发现大多人对轻重的定义并不相同,再次梳理,希望能把这件事讲完整!
(资料图)
首先要感谢虾米教练提供了羽毛球的一些测试数据,更要感谢教练群的几位积极参与讨论,很多结论才得到了证实!
我想这篇文章不仅可以解决杀球轻重之争,或许也可以解决挥拍内旋之争,也可能想多了!
第一层解读:一般认知,绝对球速,这个很好理解,就是球速越快越难接!
第二层解读:手法认知,短快长重
其一,是从击球时机来区分,出手快(包括动作压缩,击球点提前等等)一定程度上会缩减接杀反应时间,增加接杀难度,霸王杀也有这层原理!
其二,是从击球方式来区分,快杀触球时间短,注重节奏快;重杀触球时间长,注重出球速度快!
第三层解读:落点认知,力不如点
落点控制同样可以增加接杀难度,比如长球距离短球速更快,追身球发力难!
第四层解读:意识认知,飞行节奏
同样的出球速度,依然会造成接杀感觉“重”的情况,问题在于球的减速并不是均匀的,而是曲线,不同的击球方法,会造成羽毛球的减速有快有慢!
人的感知一般是惯性思维的,如果匀减速,那么就算球速很快,熟练度够了,自然会能接到,然而当球减速过快,就会产生一种错觉,造成接杀时候的判断错误,并且因为速度太慢,反而不如快球那么容易顶起来,需要更大的发力!
这是球速自身的节奏变化,超越了移动和动作上的节奏感!球速的节奏在很多技术上都有体现,经验丰富的运动员会更好的判断出球后的节奏变化,而业余选手大多注重的是“人”,忽略了“球”这个很重要的因素!
第五个层面:物理认知,无转则重
羽毛球的转速越快球感就越轻,冲击力越弱,反之,接杀的瞬间球的转速过低,就会给人球“重”的感觉!
目前的观点:羽毛球旋转时产生的角动量分摊了球的能量,造成冲击力下降,这个理论在抢炮中已经被证实过,无膛线枪炮的攻击力要比螺旋膛的威力大;
其次,旋转会产生摩擦力和涡流阻力,虽然产生的推进力可以部分抵消风阻,但总体阻力更大,所以球变“轻”了!(注:下图中理论不完全正确,但产生的效果差不多)
前面的几点都是以速度和节奏为基础,造成接杀难度增加,而这个层面是一种物理现象,更是一种手感,是很多运动员在实战中感觉到的球速慢但很重!
六、新的课题
相信大家理解这个点,应该不会不难,然后问题就会指向另一个点,就是转速是如何发生变化的?早在空气动力理论中就有过阐述,不同的击球方式会造成球速的变化不同,而这个始作俑者就是旋转,当然也有不少方式去实现。
再来复习一下央视的数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初速300公里的球在70毫秒的位置低于了初速不到200公里的球,这是第四条的节奏变化,但同时可能也说明了球在这个位置转速过大导致失速!(下图中:X轴时间,猜测是毫秒;Y轴是球速,猜测是米每秒)
既然球速改变是曲线的,那么转速改变也是曲线的,我们推测在击球和接球位置,转速同样发生了变化(下图中:X是时间,对应上图;Y是转速,100转每分钟);
大概可以推测一个观点:基于惯性,初期转速快,转速提升快的球,在后期转速下降也快(注:因为角动量的关系,旋转速度的变化比较慢)!
要满足这个条件首先球速要达到一定程度(估计出球速度要超过200公里),然后出球带转,并且减速很快,有两种情况具备条件,也就砸球打毛或者左手内旋击球。
左手球员的内旋击球会使球加速旋转,砸球打毛会使羽毛张开增加阻力,理论上或许可以认为这样的击球方式比较重,而右手内旋击球恰好相反。
七、内旋击球的必要性
写到这里其实又带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正手内旋击球未必会杀出重球, 那为啥要内旋?甚至很多启蒙教练从来不提内旋?我想大家心中或许有答案了吧!
其一,一般来说,内外旋的击球动作主要还是用于击球转正以及吊球之类的技术上,并不应用于发力!
其二,一些特定的位置还是会用到内旋发力,甚至杀球时内旋动作(仅指大臂和肩内旋)对于摆臂加速还是有很大作用的!
其三,内旋击球,甚至包括手腕手指动作,属于小技巧类加成动作,较难在初学时掌握,且对发展鞭打发力框架不利!
综合这些因素,在初学挥拍时,一般非必要不会刻意强调内旋,而是先以练好基础的鞭打发力为主!
八、篇外遐想
1)旋转和飞行的关系
理论上,不论出球速度多快,飞行距离和末速度都会差不多(不考虑下坠的情况),参考球速测试方法!
故在飞行失速区(大概在速度低于80公里时,杀球正好在接杀区域,高球则更靠近底线),转速快的球,相对稳定,会保持飞行状态,所以飞行距离长,常见于业余发力不足,或者发力过度;反之转速低的的球会更多的受重力影响,出现快速下坠的现象,飞行距离短!
2)旋转速度的变化还取决于球本身,经测试,不同的球转速设定不同,一般来说鸭毛杀球大概会比鹅毛转速慢!另外滑板和劈吊的效果也是完全不同的!
先到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