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周,凭借一招1620高难度动作,谷爱凌为中国队拿下了冬奥会史上首个自由式滑雪大跳台金牌;而就在比赛前一天,本该积极备战的她还参与了视频平台的节目录制。

不过,出现在演播室内的并非她本人,而是谷爱凌的虚拟人分身“Meet GU”。除她之外,徐梦桃、隋文静、韩聪、任子威等4名冰雪项目运动员也拥有虚拟数字形象;不少负责转播节目的主持人、开幕式上参演的演员,乃至在官方直播间带货的主播也有自己的“数字分身”。

不难发现,这届冬奥会上,“虚拟人”含量有点高。而就在不久前,不少虚拟人还登上了春晚舞台,和艺人合作完成了跨次元实境舞台秀。迅速崛起的虚拟人,会是一门好生意吗?

无处不在的冬奥虚拟人

“大家好,来了解一下今天的天气情况。”早在冬奥开幕之前,“中国天气”频道的气象主播“冯小殊”就已经上岗,为各场馆参赛选手和观众实时播报冬奥观赛气象指数。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兢兢业业的主播并不是人类,而是一位AI虚拟人。

所谓的虚拟人,就是以数字形式存在的,拥有人的外观、特点、行为,依赖显示设备展示的虚拟形象。基于小冰框架,借助深度神经网络渲染技术及小样本学习技术,“冯小殊”仅用了1周的时间就完成了对冯殊本人的学习,实现了精准还原冯殊本人的嘴部动作、面容表情、肢体动作等,主持效果、整体自然度达到了与真人高度相似的程度。

央视新闻引入了其和百度智能云联手打造的AI手语主播,可以24小时无休地为听障用户提供手语服务,让他们快捷地获取赛事资讯。

虚拟航天员“小诤”也投入了冬奥会的宣传报道。不久前,其从“火星”上传来了一段冬奥手势舞视频,预祝本次活动顺利举办;新华社的特约记者“冬冬”也现身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与人类主播共同到北京2022官方特许商品零售店介绍起了各种冬奥周边商品。

除以上这些能为用户提供专业服务、强调实用功能的身份型虚拟人外,本次冬奥会上,以虚拟歌手洛天依为代表的服务型虚拟人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就在不久前,在“相约北京”奥林匹克文化节开幕式上,洛天依一展歌喉,用一曲《Time to shine》点燃了会场,这也让它成为第一位登上奥运会舞台的国内虚拟歌手。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积累,虚拟人已经从早期的电脑CG形象,发展到目前从形态、肢体语言、表达方式等方面均可以“以假乱真”的程度,实现了质的飞跃。而在本届冬奥会上,国内虚拟人产业得到了集中展示的机会,也为未来虚拟人融入千行百业奠定了基础。

融资火热的虚拟人赛道

一夜爆红的虚拟美妆达人柳夜熙、虚拟偶像LING翎、时尚博主AYAYI、刚刚荣获“年度最佳员工奖”称号的万科虚拟数字人“崔筱盼”……上春晚、进冬奥只是虚拟人大热的一个缩影。近两年,在文旅、娱乐、社交等产业,虚拟人正以难以想象的增速飞速发展。

“能明显感觉到虚拟人在2021年下半年比上半年热很多。”顺为资本副总裁冯铮曾表示。

天眼查数据显示,中国现有“虚拟人”、“数字人”的相关企业28.8万余家,2016-2020年,5年新增注册企业增速复合增长率近60%;2021年全年,虚拟数字人相关投资有16笔,融资金额从数百万元人民币到数千万美元不等,其中不乏GGV纪源资本、峰瑞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2022年开年,虚拟人领域收获近百起融资,累计超过4亿元。就在2月15日,虚拟人生态公司“次世文化”宣布已于近期完成A3轮融资,由红杉中国独家投资。

融资热的同时,虚拟人产业也在加速落地。目前,无论是在直播电商、偶像代言还是陪伴服务领域,虚拟数字人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商业变现。比如,次世文化推出的虚拟游戏人LING翎,就已经和VOGUE、特斯拉、奈雪的茶等品牌达成合作,帮助品牌完成营销推广、电商带货的工作;而在云舶科技面向C端用户打造的全栈式无穿戴虚拟直播产品“小K直播姬”内,测试数据显示,同一个主播在虚拟互动场景下,观众弹幕数量会同比增加4280%;加入电池礼物激活DJ打碟等互动特效后,单场电池礼物的收益增加了足足5倍。

而随着5G、AI、云、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头部巨头的入局,虚拟人落地的场景还在日益丰富。据《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预测,2021年虚拟人的市场规模约2000亿元;到2030年,我国虚拟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

风口上的虚拟人:流量好赚钱难赚?

一方面,虚拟人赛道不断有热钱涌入;另一方面,不少参与投资的企业界人士对该产业仍持保留态度,坚持要“让子弹飞一会儿”。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就发现虚拟人市场已经非常内卷了。各大内容平台基本每周诞生一个新的虚拟人,热度来得快去得也快。”次世创始人陈燕表示,虚拟人产业尽管备受关注,但它仍难逃脱“创造角色——拍平面及短视频——接代言——热度下滑”的轮回。

以曾一夜圈粉500万的虚拟美妆博主柳夜熙为例,由于内容制作周期未及时跟上,其在爆火后的半年间未能稳住粉丝高增速,至今用户关注数停留在800万左右。

流量高、创收难,只是虚拟人行业发展中的障碍之一。某培育了虚拟偶像的平台企业负责人告诉南方日报记者,数字歌手要发布单曲,从人物形象设计、编曲再到平台推广的花费不下数百万元,成本不亚于培养真人偶像。再者,公司每年还需要花费大量金钱用于虚拟偶像的软件维护,为了让其更贴近真人,“未来公司可能还要花费数十万元购买动捕设备等。”

此外,要打造自然度与人类相差无几的虚拟人,还需要区块链、人脸识别、人脸渲染、网络渲染等扎实的底层技术作为支撑,而技术的迭代需要高昂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不仅如此,在发展虚拟人产业的过程中,还有无可避免的伦理问题。此前,AI换脸软件应用因涉嫌侵犯个人隐私安全而备受舆论质疑;部分与真人高度相似的虚拟人形象,也存在对人物原型进行假冒、替代的风险,更让不少用户产生了恐惧。

虚拟数字人与人类“共生”是可以预见的未来。但目前业内外普遍的共识是,产业本身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其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不小的距离。但无论如何,在先后经受住了春晚、冬奥会大舞台的考验后,虚拟人产业终将迎来爆发的一天。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