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古籍

古籍普查。(南京图书馆供图)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古籍保护利用工作的高度重视。

古籍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作为我国古籍收藏的重镇,江苏全省古籍收藏总量约为450万册,在古籍的保护利用方面也在不断作出新的探索。

450万册,江苏古籍“家底”深厚

从先秦至1912年的数千年间,在中国大地上书写、刊刻或印刷的书籍,包括从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到汉代竹简、帛书,再到后代汗牛充栋的写本、抄本、印本这些书籍,统称为“古籍”。古籍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文化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南京图书馆原馆长、南京大学教授徐小跃介绍,作为全国馆藏古籍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江苏全省古籍收藏总量约为450万册。南京图书馆作为省内古籍藏量最丰的古籍收藏单位,所藏古籍达到160万件(册),且善本较多,馆藏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

2009年,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在南京图书馆揭牌。“知家底方能定良策,自‘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已收集全省168家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书目数据25万余条,预计2022年底前将完成全部书目数据的审核。”南京图书馆副馆长全勤告诉记者,目前已有33家单位的古籍普查登记目录正式出版。古籍普查中,每审核一部书,普查工作者就对应地给予一个国家编号,保证书目数据真实精准。通过古籍普查,我省公藏机构现存古籍书目数量首次以准确数据得到展现,书目数据总量名列全国各省份之首。

不但馆藏数量庞大,江苏古籍的价值在全国也位居前列。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全国共752部古籍入选。其中,江苏共有9家单位127部古籍榜上有名,占全国总量的16.9%,是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省份。南京图书馆更是以107部占全国总量14.2%的比例,成为除国家图书馆外入选数量最多的古籍收藏单位。唐写本《妙法莲华经卷》、北宋刻本《礼部韵略》、元刻明修本 《附释音礼记注疏六十三卷》……南图入选的古籍版本多样,珍品迭出,包括了唐写本、宋刻本、宋刻元明递修本、元刻明修本、明刻本、明抄本、南三阁四库全书本、四库底本等。综合前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评审名单看,江苏共有1422部古籍入选,占全国总量10.9%,位列各省份第一。

今年1月底,第五批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正式公布,《周易略例》《尚书说统》《诗地理考》等220部古籍入选。目前,全省已有3026部古籍被纳入江苏省珍贵古籍名录。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入选江苏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我省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达到22家。截至目前,我省已有21家单位入选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高科技,为古籍营造舒适的“家”

岁月侵蚀使得很多古籍纸张早已脆弱不堪,亟待妥善保护。记者了解到,我省各大古籍收藏单位极为重视古籍的收藏保管,通过高科技手段,努力为珍贵的古籍营造适合其“居住”的环境。

“我们的古籍书库堪比银行金库。”全勤副馆长如此描述南图160万册古籍共同的家——南图古籍书库。这个总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书库由钢筋混凝土整筑而成,墙体厚度达80厘米,具有优良的密闭性和保温隔热性能、防盗防震功能;书库不开窗户,避免阳光直射。灯光照明选择防紫外线的光源,降低对书籍的伤害程度;书库的常年温度保持在16-20摄氏度,湿度保持在50%-60%,有效滤除灰尘、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有害气体;书架垫板和隔板全部使用樟木,古籍不会直接接触金属和油漆……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有效地为古籍“延年益寿”。

用毛笔蘸上稀释过的糨糊,涂在古书表面的破洞周围,用宣纸蒙在上面,再用另一支毛笔蘸上清水,在糨糊痕迹上刷一遍,小心翼翼撕掉多余宣纸……在金陵科技学院的课堂上,同学们正在认真学习如何修复古籍。“我们培养的是‘古籍医生’,为残损古籍治病疗伤。”该校古典文献学(古籍修复)专业葛怀东老师介绍,修复一本残损古籍,要经过去污、清洗、连口、补蛀洞、补破、镶补、托裱、揭裱等多重工序,使用的修复工具则有镊子、毛笔、排笔、锥子、棕刷、喷水壶等20余种。

古籍修复保护人才匮乏,曾一度严重影响古籍的保护工作。2003年有关部门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时国内在编的古籍修复师不足百人,且很多年龄超过五旬。此后,经过近20年发展,目前我国古籍修复师已经超过千人,370万页珍贵古籍得到了修复。

在古籍修复人才培养方面,江苏走在了全国前列。从2004年开始,金陵科技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南京莫愁中专等院校陆续开设古籍修复专业。葛怀东说:“要成为一名古籍修复师并不容易,需要综合学习博物馆学、文献学、书法、绘画、古典文学等课程。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年轻人愿意投身这项看似单调枯燥的工作,毕业后进入各大图书馆、博物馆成为‘古籍医生’,用高超的技艺让饱经沧桑的古籍焕发青春。”

数字化,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曾几何时,古籍的“保护”和“利用”是一对矛盾命题——古籍往往脆弱易受损,强调保护则难以好好利用;强调利用,过多调阅,则易使古籍受损。进入互联网时代,数字化为这一难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养在深闺”的古籍,通过“数字化替身”,随时随地满足读者阅读需求,实现一对多、点对面、虚对实的传播。

《栖霞小志一卷》《洪武京城图志》《高邮州乡土志》……在电脑上打开南京图书馆发布的“稀见方志全文影像数据库”,读者可以进行远程访问,在线阅读各种古代地方志,了解江苏各城市的历史与文化。

南图一直致力于古籍影像化全文扫描工作,实现数字阅览,保证古籍资源共享。记者获悉,以“江苏珍贵古籍数字资源集成”为基础,统筹全省古籍收藏单位古籍数字资源建设的“江苏省珍贵古籍全文影像数据库(第一期)”,会在不久的将来对社会免费开放。

2016年启动的“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截至2021年底,已推出《江苏文库》四批出版成果740册,其中大部分为古代文献典籍,其珍贵的母本古籍则深藏在国内各大图书馆。记者了解到,文脉工程的数字化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随着纸本图书的推出,数字图书也在不断上新。“在PC端打开‘江苏文库’数据库软件平台,或在手机上搜索‘江苏文库’微信小程序,就可以在线阅读《江苏文库》推出的前三批图书。”凤凰传媒数字化中心副主任蔡立说。

在凤凰出版社社长倪培翔看来,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古籍传播创造了新的条件和途径,而传播则是古籍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近年来,江苏持续加大古籍保护的宣传力度。江苏省古籍保护中心成功举办“册府千华——江苏省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江苏省古籍保护十周年成果展”;2021年,南图将“楮墨流辉——南京图书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展”搬到线上,超千万人次在“云端”感受古籍之美;仅“十三五”期间,省内古籍收藏单位在线下举办的各类文化讲座270场,展览175次,深入挖掘中华古籍深厚的文化内涵,真正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