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昼夜等长,平分秋色。在一派秋意之中,秋天的第四个节气——秋分到来了。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八月中,解见春分。”“分者平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除了指昼夜平分外,“分”还有一层意思,意为平分了秋季。
作为“四时八节”之一,秋分自古就备受人们的重视,且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而中秋节也是由“秋夕祭月”演变而来。在农事活动上,秋分的来临也预告着收获季节的到来。晚稻的收割,抢着晴天耕翻土地,准备油菜播种……田间地里一派繁忙景象,只能看到农户们忙碌的身影。
就在农家们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一年一度的“秋社”也随之到来。秋社,指的是中国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按照传统的算法,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即为秋社。一般来说,秋社的时间大概在节气秋分的前后。”据民俗专家刘孝昌描述,中国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感谢土地神。“社日祭祀,源于古时对土地的崇拜与敬畏,也是表现了古人对于土地神的信仰。”
在刘孝昌的记忆中,每年的秋社热闹非常,不仅是民间庆祝丰收的重要日子,同时还要举办庙会,也就是旧时的农资交易会,并进行“社戏”等娱乐活动。“秋社的时候,成都可是热闹非凡,人们结社集会,唱戏的戏班子、皮影戏、木偶戏……来逛会的人都看到眼花缭乱。如果有事情来不了,还要托家里人拿一个划开的葫芦当碗,装一碗名为‘社饭’的粮食带回去吃,吃了有好寓意。”
“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在南宋诗人陆游的《秋社》一诗中,也能看到昔日秋社时的景象。刘孝昌说,到了后来,秋社已经不仅限于祭祀土地神了,还会举行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在老成都,城市周边著名的大场镇,如簇桥、天回镇等地方,都有举办秋社的习俗。农户们趁秋社日到场镇上看社戏,逛庙会。方圆一二十里的农民全家,都要一起来凑热闹。”
说到秋社日受欢迎的众多项目中,那“社戏”可决不能少。刘孝昌解释到,社戏是为了酬神,但请戏班子都是要出资的,其费用大多由当地的帮会、行会等集资解决,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为了能够把秋社日的社戏给办好。
“一般大的城镇,都有戏楼可用,能供城里来的好几个川戏班子同时竞演,一比水平高低,有时还能请来川戏名角表演。只有木偶戏、皮影戏等戏班,在当天选一个空坝搭棚表演。皮影戏一般在入夜时演出,最受娃娃们的喜爱,戏棚还没搭上就已经围坐着几十个娃娃了。除了社戏,庙会赶场也人声鼎沸,买卖交易繁忙。”
秋分已至,秋意渐深。高远明朗、气候凉爽宜人的仲秋之日,也为数不多了。在更深的寒意到来之前,不如把握时间,尽情享受秋日的风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