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点燃了蛰伏四年的激情。不妄自尊大,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是比较有公论的,我们也不妄自菲薄,足球作为一项运动,其雏形则是起源于中国。在中国古代有一种类似今天足球赛的运动叫蹴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汉代画像石上的蹴鞠

蹴,蹑也,蹋(踏)也。“以足逆蹋曰蹴。”蹑、蹋、踏三字都是从上往下踩的意思。逆蹋,相当于从下往上踢、颠。蹴鞠就是踢球,但与现今的足球踢法还有差别,蹴鞠更主要的运动形式其实是颠球,类似于踢毽子的踢法,可以一人踢,也可以多人围成阵形来踢,主要是从下往上踢,不让球落地。当然也有分成两队,以将球踢进球门为胜的对抗赛,类似现代的足球比赛。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球类运动有一种叫“击鞠”,就与足球关系不大,而是马球的原型,盛行于唐代。

蹴鞠,在古汉语中写法不一,亦作蹴踘、蹵踘、蹵鞠、蹋鞠、蹴毱、蹴圆、踢圆、踢踘、踢毬,等等。最早的球是结毛而成,所以球也叫“毛丸”,写作“毱”或“毬”。后来人们用毛发充填皮囊制成球体,所以球又写作“鞠”,从革,表示用皮革弯曲制成的球。郭朴注《三苍》云:“毛丸可蹋戏者曰鞠。”唐宋以后才有充气的皮球,唐代徐坚等奉敕编撰的综合性类书《初学记》记载:“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可能是动物膀胱)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踘”,与足相关,主要是从触球的人体部位而言。

东汉少室阙上的蹴鞠

根据《事物纪原》记载,蹴鞠起源于黄帝时代,最初为训练士兵战阵而发明。当然只要一种事物找不到起源,我们炎黄子孙都将其发明归功于黄帝或炎帝。马王堆帛书《十六经》记载,黄帝击败蚩尤,“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刘向《别录》曰:“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战国之时。蹋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汉书·艺文志》兵技巧十三家有《蹴鞠》一家二十五篇。可见,蹴鞠最初是起源于兵营,大概是士兵在军训闲暇之时嬉戏玩耍的一项运动,可以放松身心,也可以训练团队合作。最初的球类与皮革相关,也印证了这一点。因为在古代皮革最密切的接触者、使用者就是士兵,所以汉语中“兵革”相连。

从文献角度来讲,蹴鞠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史记》和《战国策》都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齐国流行蹴鞠:“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蹹踘者。”

东汉启母阙上的蹴鞠

汉唐时蹴鞠已经普遍流行,宋代发展到巅峰,形成了专业的蹴鞠团体,名为齐云社或圆社,类似于如今的足球俱乐部。到了明清时代,蹴鞠则逐渐衰微。因为担心玩物丧志,明太祖朱元璋曾下令官吏、武士等禁止蹴鞠,“蹴圆的,卸脚”,甚至“鞠圆者诛九族”,明熹宗也曾下令严禁民间踢球。但蹴鞠运动在民间并未禁绝,还是出现了总结性著作。明人著有《蹴鞠图谱》《蹴踘谱》,记载了唐宋到元明时期蹴鞠比赛、游戏的方法、规则,以及球场、球门的形式、规格。如总结球的踢法有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十种,还有“饮酒后”“筵席前”“有风起”“泥水处”“灯烛下”等十种不宜踢球的“不踢诀”,这些著作还记录了球类品牌有四十余种,蹴鞠社团百余个。

文献中所画的球门样式

清初,八旗组织基层也流行踢球为戏,但清世祖顺治以“本朝平素学习艺业,骑射之暇,旁涉书史”为由,诏谕“即行严禁”踢球。乾隆帝更以聚众滋事为由,禁止蹴鞠。蹴鞠在两朝官方禁令下不可避免走向了衰落。

封面新闻记者 文康林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