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唐代诗人崔颢所写的《长干曲》中有这样一幕:“君家在何处?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一个身在他乡的女子听见隔壁船上传来熟悉的乡音,忍不住停船相问。诗人通过这一场小小的人生际遇,表达出浓烈的情感激荡——一缕乡音,唤起乡愁。
在11月26日举行的“方言里的语文——《川渝方言随笔》新书分享会”上,作者胡华强阐述了方言的深层内涵:方言就是故乡,是所有童年的回忆,是故乡所有的情感联结。
分享会现场
胡华强是一名资深中学语文教师。2018年9月,新生入学第一天,胡华强在办公室听到两个同事“摆龙门阵”,言语之间提及“渣渣瓦瓦”一词,当时他就想,这几个字到底该怎么写才对呢?于是掏出手机记下了当时的一点感想。后来的一段时期,就逐渐想起了很多很多他所熟悉的方言来,每次想起了,担心很快又会忘记,于是就在手机上记下来。这样的习惯几乎伴随了胡华强在整个年级三年的教学过程。这些文章在《华西都市报》的“宽窄巷”副刊“盖碗茶”栏目,文字很快见报并陆续刊出,至今计有百余篇。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就成了《川渝方言随笔》。
分享会现场
胡华强告诉记者,很多方言作品是有研究的用途,而自己这部《川渝方言随笔》更多是文学作品,记录自己多年生活中对于方言的所感所悟,其中还有不少方言童谣儿歌等,可当材料一用。
“我出生在重庆,生活在成都,从小耳濡目染,对川渝两地的方言自然是很熟悉,同时也能感受到差异。书里面有些方言,就是我母亲说的原话,所以这本书是我生活的积累。”
作者胡华强
在胡华强看来,方言的作用体现在现代社会是方方面面的。首先是它最直接的交流功能,“我们开玩笑的时候说,当你想骂人和吵架的时候,肯定都想用自己的家乡话,更能表达起情感和意思。”胡华强笑道。
但方言最深层的内涵,是对个人情感的丰富以及与家乡的联结,方言可以起到一种粘合剂的作用。“方言就是故乡,是你所有童年的记忆和情感。”
方言对于民族文化来说同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但没有让我们的普通话推广受阻,反而给我们的文化留下了根。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方言,那它也没有了根,肯定也就走不远。”
胡华强认为,我们的社会越是走向现代和未来,就越需要对传统的回望和巩固,需要对乡音的铭记。以方言之名留住乡愁,是人类灵魂共同的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