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名人大讲堂”之“杜甫文化季”第二场讲座顺利开讲。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会长莫砺锋在杜甫草堂,以《杜甫与传统文化》为题,从文学、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杜甫对后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莫砺锋教授

在本次讲座开始前,主办方面向观众征集了四名传习志愿者。在听完莫砺锋教授的讲座后,四位传习志愿者以各自的生活和工作为出发点,向莫砺锋教授继续请教。


【资料图】

11岁的宋欣湉是杜甫草堂博物馆一名小小讲解员。她在讲解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游客因为她的年龄,误以为她对杜甫的了解不深。于是,宋欣湉向莫砺锋教授请教:“该如何表达和理解杜甫文化,才能让游客们耐心地听完自己的讲解呢?”

宋欣湉

莫砺锋教授给这位小小讲解员支招,熟练地背诵杜甫的诗歌,特别是深刻、难度较大的诗歌,例如《秋兴八首》,或许是一个解决办法。同时,莫砺锋教授还鼓励宋欣湉:“我不知道你以后的志愿是什么,但如果你现在就这么喜欢杜甫,欢迎你报考南京大学!”

来自成都市草堂小学的教师晏文强认为,虽然在教材中写着,杜甫的诗风是“沉郁顿挫”,但他在成都写的诗歌,又给人清新明快的感觉。晏文强向莫砺锋教授请教,为什么杜甫在成都的诗风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这其中又包含着他怎样的情感?

晏文强

“杜甫一生颠沛,他在草堂的四年多时间,是除了少年时代外,他一生中最平稳最安定的时光。”莫砺锋教授说道,成都气候温暖,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友好。杜甫到了成都后,他在成都的朋友严武帮他找了块空地,搭建茅屋。此后,杜甫带着家人居住在此,也经常书写草堂周围的农耕生活,“我觉得在草堂创作的诗歌,是杜甫在写作风格上的重大转变。我曾在《杜甫评传》中写到,这算是一种平凡草木的美学升华,是以前的创作中从没有的迹象。这些诗对宋诗,包括陆游、杨万里、苏东坡等人书写安静的田园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莫砺锋教授说道,“所以草堂跟杜甫是相互成就的。成都接纳了杜甫,善待他,给了他安稳的生活。而杜甫为成都写了那么多的好诗,还留下了一个遗址。”

第三位同为教师的传习志愿者罗敏很好奇,杜甫和杜诗对莫砺锋教授最大的影响是什么?

罗敏

“作为老师,教杜诗,包括杜诗在内的唐诗宋词,是我必须要做的本职工作,”莫砺锋教授说道,“但是除掉本职工作,杜甫是我愿意付出精力和时间来研究的。杜甫写的就是我们普通人心中的喜怒哀乐,他永远是我们百姓身边的一个普通人,非常容易接近。”

莫砺锋教授说道,他一直认为中小学的语文老师承担着非常重的任务,因为在中小学的课程中,语文的地位非常独特,“语文课实际上参与了育人的工作,与小朋友的精神境界和人格境界直接有关。我认为,中小学老师能够培养孩子们读书的兴趣,就已经非常成功了。”

最后一名传习志愿者是来自杜甫研究学刊的编辑高媛。她向莫砺锋教授提问:“杜甫在困境中还能保持对国家、人民的关切,这对于当今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启示?”

高媛

“我觉得最大的启示在于,每个人的生活是有两个层面的。一是物质上的追求,二是精神上的追求。如果生活只有物质追求,是缺乏意义的。一个人要有精神生活,要有更大的关切关怀,哪怕做不到,也要有这个念想。”

莫砺锋教授说道,这也是读诗、读典籍、读好书能带来的最大益处之一。“如此,能提升我们的境界和精神,让我们知道在寻常生活之外,还有非常优美、高尚、典雅的精神生活值得我们去经营。”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