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作为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文物科技创新论坛在成都举行。

在现场第一场学术报告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以《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的最新进展》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


(资料图片)

陈星灿在现场发布报告

陈星灿提到,自项目第五阶段(2020年-2024年)开展以来,项目组不同团队围绕牛河梁遗址、二里头遗址、焦家遗址、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凌家滩遗址、良渚、石峁等多个遗址开展了系统的田野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双槐树、鸡叫城、三星堆和二里头遗址先后获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随着探源四期工程结项后的研究和工作,项目组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认识略有调整。大约从距今5800年开始,全国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标志着各地区相继进入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有学者将这个阶段称为“古国时代”。根据现有研究,可将这个时期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距今5800-5200年前后,5200-4300年前后,4300-3800年前后。而在距今3800-2200年,开始进入王朝时代。

陈星灿

随后,陈星灿就项目组多学科合作的部分新认识进行了介绍,其中涉及双槐树遗址、牛河梁遗址、焦家遗址、良渚遗址、宝墩遗址、三星堆遗址等多个遗址。

陈星灿提到,宝墩城址外城西南部沈林盘地点经过勘探,发现了一夯土台基,台基东侧还保留有15米宽、40米长的活动面。这处夯土台基的发现,或许表明该区域可能存在高等级遗存。而在石埂子地点首次发现了一处宝墩文化墓地,田角林区域首次发现了宝墩遗址的水稻种植区。由各项科技分析确认,长江上游的宝墩古城形成了以林盘为据点、农田环绕四周的聚落模式。

还有一个重要发现,就是三星堆遗址埋藏坑的年代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在对200多个含碳样品进行筛选、处理、测量等工作后,共得到了几十个碳十四年代数据,可以认为三星堆遗址埋藏坑器物掩埋的时间大致相当,发生在商末周初。

陈星灿透露,测年技术已经突破常规检测方法,对中国文明起源阶段北方石城白灰面能够直接进行年代测定,为该类建筑遗址的建造和使用年代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支撑。同时,项目组使用了多种分析检测手段,这个突破尤其在石峁与三星堆遗址的测年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同时,陈星灿还提到了,文明起源生业经济模式研究深入推进,利用同位素对古代人群迁徙与等级研究取得了突破认识。此外,人骨与DNA、理论课题组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动物考古、植物考古数据库已经上线试运行。

“四川的工作做了很多,也有一个很大的突破。”陈星灿说道。在1980年代以前,对四川盆地的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基本是缺失的。在近30年中,考古研究人员在四川盆地发现了数座龙山时代的城址,把四川盆地的史前文化推到了龙山时代。再后来,考古工作者又在四川西北部发现了西北地区马家窑文化的遗存。“现在我们对距今5000多年的四川盆地历史的认识,相比30年前已经丰富了很多。但这还不够,对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格局和文化的相互关系还不是很清晰,所以宝墩文化之前的时代,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点。”陈星灿如此说道。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