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大家都不愿谈这个话题,抑或不少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就如2021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前夕,我问一家赞助商的市场负责人:“如果中国女排失败了怎么办?”

“什么,中国女排会失败?女排即使不夺冠也能进四强、进决赛肯定没问题的。”他很不屑地纠正我。

结果大家都知道,中国女排最终连小组都没出线,我们无法知道幕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包括郎平最后有些悲情地辞职,都给中国体育营销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而二十多家中国女排的赞助商,大多数选择了沉默。

如今,扎堆营销的状况又出现在谷爱凌身上。

当然,包括我在内,肯定是希望谷爱凌成功的,更希望谷爱凌可以在本土举办的冬奥会上拿到1-2枚金牌,然后成为真正的超级体育明星。因为现在的体育行业太缺乏顶级明星了。只有顶级明星才符合中国顶级企业现在的野心与身份,所以才出现中国女排、谷爱凌这种“扎堆”体育营销的现象。

顶级体育明星都有一些必要条件。比如姚明,英语好、幽默、从事主流的篮球运动以及是NBA明星;比如刘翔,在西方人长期把持的田径领域获得成功,类似现在的苏炳添——即使没拿到金牌,同样受到亿万人关注;比如李娜,从事主流的网球运动并获得成功,同时比较个性、喜欢一种尊重个体的表达……而谷爱凌,会说一口流利的中英文、形象好、从事冬季项目且是行业顶级,只要一切正常,她可以顺理成章地成为顶级体育明星。

可是,竞技体育的魅力就在于那么一点点的偶然性。对于谷爱凌同样如此,可能她现在对冬奥会金牌的期待和身后几十家赞助品牌一样,只想成功、没想过会失误——也不可能失误。但赞助就跟投资一样,没有100%的成功。我们就从一个小概率的角度出发:如果谷爱凌搞砸了怎么办?

这里所说的“搞砸了”就是谷爱凌没有获得金牌,我们的赞助商以及舆论环境应该如何面对这个事件。从商业的角度来说,也就是投资风险,如何提前规避这个哪怕1%都不到的投资风险——从谷爱凌目前的成绩稳定性以及各种影响力来说,这个风险的确很低。

我梳理了下,谷爱凌的赞助商有这么几种类型:第一种,是有钱任性就要参与的;第二,看好她可能成为顶级明星,先占着位置,为以后营销做打算;第三种是通过谷爱凌达到产品、品牌、销售的升级。

第一种属于钱多、任性,并没有什么可以多讨论的,反正预算充分,但求最贵最顶流,赞助其他运动员不温不火,还不如赞助谷爱凌,至少有品牌曝光保证;第二种也属于大公司的思路,既然谷爱凌大概率成为顶级明星,可以做一些未雨绸缪的签约,就类似当年姚明、刘翔、李娜一样,早接触早合作,谈判相对容易。

我仍然记得,耐克最早跟姚明接触,但后来因为一些小事情搞得姚明不愉快,导致后来他跟锐步签约,并没有选择耐克,至少外界看来,这个事情很长时间都成为耐克体育营销的重点反思案例。

第三种就是我要重点讨论的,品牌方可能是成长中的大公司、也可能是跨界品牌,还可能是初创但增长比较明显的公司,希望通过谷爱凌给自己带来更多产品研发、品牌故事以及销售增长的可能性。

现在,北京冬奥在即,我们隔三差五就能看到很多品牌宣布跟谷爱凌的合作,但在这么多合作中,真正想通过谷爱凌达到体育营销目的的公司又如何脱颖而出呢?对于消费者这些普通大众来说,谷爱凌还处于被熟悉的过程中,而在浩如烟海的传播中,无疑对营销能力提出很大考验。

《定位》的作者是艾·里斯与杰克·特劳特说了这么个现象,就是普通用户对任何一个领域所能记住的品牌只有6个,而能占领心智的品牌顶多1-2个。按照这个现象来推断,签约谷爱凌的品牌能被大众所记住的顶多6家,而能让大众觉得非常牛、心里认可并买账的可能只有1-2家。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目前签约谷爱凌的超过20家,不少品牌注定会被淹没。另外,按照互联网“赢家通吃”的法则——品牌签约后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激活与传播,能够在微博、微信、小红书这些移动互联网平台抢到超大流量和用户心智的,只属于少数“赢家”——过去这些年来,我们的体育营销基本都是围绕“金牌营销”、唯金牌论,所有的故事也都是围绕金牌。

这也可以理解,责任并不都在这些企业上。李宁先生在一个视频访谈节目时说过——中国只有奥运冠军,而没有运动员。我们看到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广泛被传播的射击运动员杨倩没有展现运动员多么专业的一面,那个不经意间的“比心”动作,并没有其他运动员可以总结与复制的;吕小军也因为从事的举重领域虽拿很多金牌但一直被大众误解,他恰恰做了一种无声的健身式美学反击。

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这种故事并不是经常能够发生的,想要去找寻到更多可穿透人性的故事与延展营销素材,确实有点难——讲故事的能力恰恰是我们所欠缺的,如果我们讲故事的能力足够强,扎堆签约某个明星的现象就不会这么明显。

这就造成了那些手握预算、负责体育营销的市场负责人,就做了一个更符合常规的逻辑——“可能没有惊喜,但一定不会太糟糕”。也就出现了扎堆式体育营销,中国女排、谷爱凌都是如此,未来如果在游泳、网球、足球、篮球出现顶级体育明星,同样会如此。

“我们给他们推销其他体育资产时,他们根本就不看,就只要中国女排。”一位曾参与中国女排体育营销的项目负责人对懒熊体育说,“2019年时,我就建议很多客户不要再赞助中国女排,风险太高了。”

可是客户都有一个固定的商业逻辑与思维模式,他们认准了的事情肯定不会改变。潜意识里,大家也觉得中国女排不会失败,中国女排会是一支“王者之师”。当然,这是对的,即使现在中国女排内部可能还没有梳理完,中国女排都是值得长期相伴且长久营销的。如果现在有宣布跟中国女排长久合作的品牌,并找到跟女排的结合点,普通用户会想到什么?

这里面提到一个最重要的问题,体育最大的特点是“慢”,体育营销同样需要长期而漫长的耕耘,而不是一次性签约、一年的营销、一个短周期行为。但是,对于很多跨界品牌与公司来说,商业市场变化无常,在激烈的市场中如何杀出来确实充满挑战,而签下类似谷爱凌这样的运动员,也是他们内外部一次信心的体现,但至于下一步内外部资源如何协调以及如何把体育营销做到满分,他们确实没想那么多。

回到前文的现实问题,如果谷爱凌真的搞砸了,从逻辑与各种环境来分析,好像大家集体性沉默是最稳妥的选择。当然,在限娱等其他明星风险明显加大的情况下,体育营销又是一个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把所有事情最糟糕的结果想清楚了、准备好了,或许会有一个不错的结果。

如果你是家成长中的公司、又急需通过谷爱凌来达到产品等各方面的升级,那么真的跟体育明星的合作就不能搞砸了,就需要选择一种性价比高的体育营销方式。这方面小米与苏炳添的合作可谓做得比较好了,在小米宣布苏炳添这个合作后,小米就开了发布会,尽管苏炳添本人没有到现场(从东京回来隔离中),但苏炳添网上视频连线了。由此不少人都知道了苏炳添跟小米的代言关系。

前不久,小米开产品发布会,终于把苏炳添请到现场,雷军跟他进行了很多互动。尽管各种体育营销的结案都有各种方式,并证明自己的签约与营销多么出类拔萃,但我相信小米跟苏炳添的体育营销应该是效果相对比较好的一种,也是很多品牌可以借鉴的——当然,这里面需要交待一个背景,小米就是一个比较重视营销的公司,雷军自己也是营销高手,他可以调动公司内外部资源,打通小米与苏炳添所有的连接,所以效果怎么着都不会太差。

不管怎样,签约谷爱凌的品牌签下合同都只是第一步,下一步怎么用好这个资源、怎么参与冬季项目以及若谷爱凌搞砸了这个小概率事件,都是品牌方需要考虑的。对于体育营销来说,多往深一步去想总不会是坏处。当然,对于那些超级大公司来说,签约谷爱凌只是表示自己参与冬奥会、自己上了这个大赛牌桌,也只有谷爱凌这样的运动员才配得上自己的身份,这类公司怎么做都是正确的——钱花了官宣造势完等着谷爱凌夺金就行,万一没夺也不是多大的损失。

声明:本文由懒熊体育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