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北京冬奥会的冠军如何战胜困境?一万年前的一粒稻米长啥样?9月1日晚8点,央视2022年《开学第一课》如约而至,“时代楷模”、“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考古学家、冬奥冠军等人讲述了新时代的奋斗故事。节目依托“神奇教室+实景课堂”的形式,打造出了极具科技感、时代感的沉浸式课堂。

王巍登台央视《开学第一课》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研究员王巍前不久入川登台“名人大讲堂”,讲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亲历记。这次,他以《一粒稻米的故事》为题,分享了从稻米探源中华文明的故事。

王巍介绍,农业的起源是文明起源的基础。讲座伊始,他翻出了浙江省浦江上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米的照片。这距今大约一万年前的一粒米,是国内迄今能够确认最早的栽培稻米,也是世界最早发现的稻米。

这粒米让主持人撒贝宁惊叹不已:“你确定这是一粒米吗?”王巍的讲述,就始于一万年前的这一粒米。

这一粒稻米的出现,说明中华民族先民在一万年前就开始了对水稻的栽培。他们守在田边等待秧苗成熟、抽穗,开始了定居的生活。

王巍让大家想象一下,史前时期,人们原本住在山洞里,穿着树皮、点着篝火穴居,稻作农业的出现,开启了人类发展的新纪元。

王巍

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上山遗址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早期村落,出土了人工栽培稻米遗存。当时,考古人在地上发现了3排洞,构成了长11米、宽6米的矩阵,这就是万年之前人们建房子的痕迹。那个大小相当于一个羽毛球场的场地,让人惊叹,古人那么早就可以建造这么大的房子。“这是中国最早的建筑,堪称远古中华第一村。”

一万年前,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之下,人们依靠集体的力量生存,为了实现“衣能遮体、食能果腹”的梦想而拼尽全力。人们开始定居了,但是水稻开始了它的旅行。

在距今8000多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一些陶器底部有一些米渣,是经过发酵的酒的残留。此外,一些人的墓葬之中,他们在腰上缠着乌龟壳,还拴着很多小石子,相当于后来的铃铛。考古人推测,先民祭祀跳舞的时候,用这些东西祈求丰收。

水稻带来文明的变化令人震撼,良渚遗址也不例外。王巍介绍,良渚遗址的中心有一个高台,其南部发现了20万公斤的稻米,让人大吃一惊。从上山遗址到良渚遗址,中华文明经过了5000多年的发展,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讲座之中,王巍回顾了一粒稻米5000年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华文明经历了沧海桑田,成为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之中唯一没有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离不开古代先民坚韧地开拓土地,更离不开一代代中华儿女长期奋斗。讲座尾声,他对收看节目的中小学生亲切期望:“回溯历史,感受5000年文明超越时光的力量,我们有责任奋斗不止,延续这份文明的荣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