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林霄 图据受访者提供

一走出成都十里店地铁站,一栋硕大白色建筑十分吸睛。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尽管尚未正式开放,已然成为地标一般的存在。


(资料图)

白天似巍峨蜀山,夜晚像星空点点;馆前有开阔空间与绿地,馆后有东风渠堤岸和珍贵植物,这座博物馆建筑风格十分切合主题,看上去很“自然”。

这座博物馆是如何建成的?8月24日,封面新闻采访了中建西南院总建筑师、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总负责人刘艺,中建西南院设计三院总建筑师、成都自然博物馆执行设计总负责人肖波,听他们讲述设计背后的心思。

▲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摄影:汤海龙)

拔地而起的巨石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由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与国际知名建筑师事务所 Pelli Clarke & Partners (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联合设计。其总体设计理念贯彻了“设计根植于文化与环境”的想法,并旨在为成都打造一处新“城市文化地标”。在设计之初,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提出,以现代建筑设计语言呼应成都千年蜀地文化的概念,以此把握整体外观设计,可谓“川味国际范”,这一理念也贯穿了整个项目设计全过程。

这座高颜值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地上四层。设计将蜀山、蜀道、蜀水理念融入建筑方案。6块巨大岩石构成建筑主体,将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馆外部造型;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将古人治水智慧引入博物馆室外园区,用东风渠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蜀水文化。

早在设计之初,联合体设计团队就希望融入四川自然特色。漫步在博物馆里,刘艺解释了设计理念:“我们汲取了川西大雪山的特点,发生地质变化时,岩石隆起变成一个山石嶙峋的形象。人在博物馆之间穿行,就好像通过蜀道走进蜀山、蜀水之间,这就是我们特别想营造的空间氛围,凸显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

博物馆的建筑材料也采用了四川本地典型石材,外部纹理质感与石材的天然沉积特征相一致。不仅如此,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在建筑石材立面上增加了有机分布的透光孔。肖波补充道,博物馆建筑外墙材料采用天然花岗石,外部纹理有一些穿孔的设计,白天像皑皑雪山,在夜晚灯光亮起来以后就似璀璨星空,也像一个发光的盒子,在细节中表达对自然的敬意。“观众如果昼夜不同时段打卡博物馆,还能享受不一样的视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佩里克拉克建筑师事务所还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中庭天桥和外露在东侧外立面的玻璃廊道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这一手法打破了传统博物馆室内外的视线阻隔的束缚——人们通过玻璃廊道欣赏自然博物馆展品的同时,可以看到室外弯曲的水流和珍贵植物,在参观流线上起到起承转合、画龙点睛的作用。

施工难度堪比鸟巢

这座不规则形态的博物馆,其极具辨识度的建筑外形也为它增加了施工难度。

刘艺介绍,整个博物馆建筑像拔地而起的巨石,造型非常独特,工程难度也非常大,使用了复杂的钢结构,而每一个钢梁尺寸、角度都不一样,施工难度堪比鸟巢。“我们希望用建筑设计来表现四川自然风貌,用最先进技术来表达科技发展,让观众参观了博物馆后,对自然产生敬畏和热爱。”

例如,为营造蜀山嶙峋效果,项目采用双层幕墙,外幕墙总面积达3.6万平方米,不同角度折面共计有70余个,外幕墙支座7000余个……为此,项目团队专门成立外幕墙攻关技术小组,并采用大量智慧建造技术,让静态图纸最终“立”了起来,“活”了起来。从该项目开工建设以来,先后获得中国钢结构金奖、2020第三届“优路杯”全国BIM技术大赛金奖等奖项。

肖波介绍,“我们的建筑不仅要好看,还有非常合理的技术支撑”,刚才提到的外墙穿孔设计,除了艺术感造型设计外,它其实兼做了建筑的照明、通风、排烟、消防、防水等功能。

观众在博物馆里漫步,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四层楼空间中,几乎看不到一根垂直立柱。谈及这个设计,肖波十分自豪:“因为建筑已经具有非常强烈的外部特征,展厅内部也延续了复杂、多边的形态,每一个石块里的形体都跟外部结构协调统一。比如中庭设计将建筑空间效果和结构特征发挥到极致,中庭这微微倾斜几度的墙体使空间艺术性大大提升。”

▲ 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展厅内

此外,博物馆设计中还十分注重绿色环保,采用了多项绿色技术。如三银中空 low-E 玻璃,既引入自然光,同时还能遮阳,最大限度减少能耗;建筑材料则使用了可回收钢结构,非常环保低碳。肖波希望大家参观完后,真正能够感受到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热爱自然理念融入博物馆设计与展陈之中,让大家在参观时进行一场生动的生态教育,这也是寓教于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