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林霄


(资料图片)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描述的“水落而石出者”,因为各地持续的高温天气而变成了现实。

8月23日,湖北省黄石市大冶石家晚水库水面下降,水下一块石牌坊露出水面。在这块雕刻了双狮戏珠图片的牌坊上,“节孝坊”三个字依稀可辨,引发网络关注。

2022年8月,节孝坊几乎全部露出水面

封面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黄石大冶大箕铺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侯剑云,据他介绍,这块石牌坊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是清代雍正皇帝为表彰当地村妇吴轮起忠贞节孝而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都非常高,2016年被黄石市文物局、黄石市市政府评定为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封面新闻记者查阅发现,水落石出的现象不止发生在湖北。这个夏天,重庆的佛爷梁岛礁露出3龛明清时期的摩崖造像,美国得克萨斯州惊现大量恐龙足迹。

水落石出

5米高节孝坊露出水面

据《黄石日报》记者石勇介绍,8月23日下午,他驱车来到位于大冶龙角山脉大箕山下的石家晚水库,看到常年立于水下的“节孝坊”牌坊除了最底部的石墩子之外,其余部分都露出水面。他在采访时听当地一位胡姓村民介绍,连日的高温、干旱导致石家晚水库水位下降,最近两个月,这个石牌坊逐渐露出水面。

大箕铺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侯剑云讲述,这块石牌坊是当地的知名景观,近年来每逢枯水期会露出水面,当地的老百姓前来观赏游玩。

这块牌坊高约5米,整体结构是用石头刻制而成的,自上而下分三段,第一层已损坏,第二层正反两面依稀可辨“节孝坊”三个字,第三层正面雕有双狮戏珠图案,图案较清晰,仍可看出雕工的精湛,两边石柱刻有花鸟鱼虫浮雕,以及“守节坚贞夫死之日誓”等小字。

牌坊上的“节孝坊”三个字清晰可辨

据刘氏宗谱记载,这座节孝坊为其先祖吴轮起所立,迄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吴轮起是当地的一名村妇,27岁孀居,育有一子刘仕芬。她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儿子出仕为官后,清雍正皇帝为表彰她贞节孝顺,教子有方,颁发圣旨立下“节孝坊”。

当地文化站的工作人员曾走访村里的老人,将老人口述的节孝坊历史整理成册。资料记载,节孝坊所处的地方叫“百庄园”,原来居住着石姓、刘姓、胡姓家族。1958年兴修水库,节孝坊随之沉入水底。2010年,石家晚水库加固,库水被放空,沉在水底的“节孝坊”得以重见天日。几年前,两个窃贼趁水库水位下降时,划船将牌坊露出水面第一层刻有“圣旨”“旌表”的两块石碑拆下,在逃离现场时被几名猎人碰见,夺了回来。如今,这两块石碑收藏在刘氏祠堂。

侯剑云介绍,清朝时期大冶地区有五座牌坊,到目前仅这一座节孝坊奇迹般地保存下来,被评为市级文保单位。丰水期沉入水底,枯水期重新露出水面,成为一个重要旅游景点。

2021年夏天,节孝坊露出水面的样子

文保难题

保持现状还是整体迁出?

由于天气炎热,原本被淹没的文物逐渐露出水面,这样的报道不时见诸媒体,引发关注。

今年夏天,进入“炙烤”模式的重庆巴南区,常年淹没在江水中的佛爷梁岛礁露出江面,岛礁礁石最高处发现3龛摩崖造像,经专家初步确定建造于明清时期。美国得克萨斯州恐龙谷州立公园内的一条河流干涸,大量恐龙足迹化石重见天日,其中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1.13亿年前。还有捷克德辛易北河的“饥饿之石”,意大利罗马的古桥废墟、西班牙锡哈拉水库的梅斯塔古桥等大量遗迹重见天日。

2020年6月,四川眉山市仁寿县黑龙滩有一尊深藏水下近半世纪的坐佛露出身体,这尊四新村千佛崖摩崖造像中最高的石刻造像被证实雕刻于唐代;当年夏天,四川资阳市安岳县书房坝水库水位与往年同期相比下降近3米,卧佛镇(原悦来乡)火塔村二组罗汉寺摩崖造像和来凤乡堰乐村十组福济寺摩崖造像重见天日,随后被纳入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

考古圈有个行话:“湿千年,干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这种“隐藏”在水下的文物应该如何进行保护?文保专家有不同的观点。

有从事石窟寺及造像研究的专家认为,如果从长远来看,石刻文物大部分时间都是淹没在水底,而这样的水底环境相对更加稳定,比露出水面更利于文物保护。

四川文物保护专家朱小南则认为,如果石刻文物所处的环境在淹没水下、露出水面之间交替,最好是搬迁到不会淹水的地方妥善保护。他回忆道,当年三峡工程淹没区大量文物搬迁,张飞庙就是最好的例子。为了配合三峡工程的建设,从1998年选址、勘察,到2003年搬迁结束,按照“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张飞庙6年之间从云阳老县城对岸的飞凤山往长江上游方向搬迁了32公里,是1949年以来地面文物搬迁级别最高、搬得最远、影响最大的一项工程,为地面文物搬迁保护提供了范例。

湖北黄石的节孝坊将采取什么文保措施?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黄石市文物局正在向上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争取进行全面保护。石家晚村已专门委派一名文物信息员,时刻关注该牌坊的安全和保护。

(本文图据受访者)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