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今年108岁的作家马识途,在其传奇的文学之路上,除了给读者提供了像《夜谭十记》这样的优质文学作品,还积累了丰富的创作体验和思考感悟,很有启发性。
2022年6月,一本由作家慕津锋编、马识途著的文集《老马识途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将马识途对文学创作、阅读之道、书法本质等课题的思考进行系统展现,称得上是一部全面了解文坛传奇马识途文学世界的入门书。
《老马识途说》的重头部分为“文论”,收入了马老特别有代表性的文学论述。其中包括马识途197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的《信念》,1978年为《科学文艺》写的代发刊词《祝科学与文艺的结合》等。1980年,在发表在《文学通讯》中的一个长篇文章《学习创作的体会》,马识途系统阐述了他的文学创作观念。在文中他谈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创作规律,“写不出来的时候不硬写”,“放一放,不要急于发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先有人物,还是先有故事?”“要不要拟创作提纲?”等问题。1988年在《写作》杂志上发表的文章中,马识途则重点思考了“文学的目的”,他提到自己和作家艾芜交谈到这个话题,得出结论是,文学的目的在于追求和表现真善美。此外,他还呼吁大家“不要小视通俗文学”。雅文学和网络文学之间可以互助互学,取长弃短,达到雅俗共赏。在《怀念周有光老人》中,马老谈到他曾在北京多次拜访周有光,两人愉快交谈的往事细节。此外,还收入了《我和甲骨文》等文章。
马识途在周有光家中交谈(2011年在北京,出版方供图)
在“精彩语段选录”中,收录了马识途的诸多精彩语录。比如他在谈到作家对于文学奖,应该“以平常心对之。获奖是上马镫,也可能是绊脚石。”马老习书多年,深有所悟。他分享自己对书法的观点是:书以载道;书贵有法,书无定法;不以画代书法;不以书法为求名得利的工具。”
其中有一处马识途谈到“名著改编和地方特色”,很能体现马老的文艺观,“写四川人物事件的作品,不具有川味,那是不够味的,假如不能说不够格的话。川味并不是猎奇,而是要有四川人的气质、风度、语言、情趣、幽默感、风俗习惯、山川景象,而且是典型化的。这样就易于在艺术上异彩纷呈,在中国文艺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川剧、川曲、川歌、川舞,都是如此,川文、川影视也应如此。看看李劼人和沙汀的小说,看看电影《抓壮丁》,都是以川味取胜的。我想套用一句话:越有地方性就越有全国性。”
关于青少年应该如何学好语文,马识途建议:“仔细阅读和背诵一些范文,多读一些课外的读物,还有多去和社会接触。游览名山大川,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慕津锋是中国现代文学馆征集编目部主任,副研究馆员,专业从事有关作家手稿、书信等文物文献资料的档案征集与研究,并进行相关写作。书中还收录了慕津锋撰写“马识途小传”和“马识途文学创作年表”。后者以年编的形式,梳理了马识途从16岁出夔门时作的《出峡》至今的文学创作概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