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实习生 吴雨珂
皓首穷经,只为文脉流传。一套大型文献能完整编纂、顺利出版,背后凝结着众多人的心血和付出。
(相关资料图)
10月13日上午,“《儒藏》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大学双创基地报告厅举行。会上对外宣布,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于1997年发起的“儒学文献调查整理和《儒藏》编纂”工程,至2022年,历时25年,全套书由四川大学出版社完整出版。作为一套汇聚中国历代儒学成果的大型丛书,《儒藏》一共656册,对2500年间儒家各宗、各派、各类成果作了最大结集,共收录儒学文献5000余种。
《儒藏》
在新书发布环节之后,举办了《儒藏》学术研讨。来自四川乃至全国的多位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这一重大文献整理成果,展开了研讨。大家一致认为,川大版《儒藏》的编纂出版,是一项文化基础性工程,是中华几千年文脉流传到当下的一个优秀成果,也是巴蜀大地的滋养,多代巴蜀学人积累的结果。
学者线上发言
武汉大学国学院荣誉院长郭齐勇、陕西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刘学智、宁夏大学教授李伟、西南民族大学资深教授祁和晖、川师大杰出教授蔡方鹿、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李远国、四川师大特聘教授黄开国、华侨大学教授黄海德、巴蜀书社总编辑侯安国、西南民族大学教授王珏,川大图书馆馆长兰利琼等学者,对川大版《儒藏》历经25年最终完整出版,都表示了诚挚的敬意和祝贺。有多位学者还作格律诗表达自己对《儒藏》出版的祝贺、喜悦之情。
祁和晖
古籍文献成果的保存、传播和利用,离不开出版这一重要环节。包括巴蜀书社总编辑侯安国,四川大学出版社社长侯宏虹、总编辑张宏辉等在内的出版界多位代表参加了此次研讨会。侯安国在会上发言中提到,在蜀地,儒学传统深厚。蜀人编《儒藏》,名正言顺。
川大出版社总编辑张宏辉在代表《儒藏》编辑出版团队发言中说, “中华儒学第一藏” 《儒藏》终成完璧,充分体现了今天的中华学人和中华出版人的担当和抱负。我相信,有这种担当和抱负,中华文化必将迎来不断的创新发展。古籍出版既是对传统的保护传承,也是以传统滋养当今学术与教育、滋润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唯有保持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才能甘于坐冷板凳,保持坚忍不拔、深耕不辍、创新不息。在《儒藏》历时二十年的出版工作中,川大出版社走出了一条承担重大出版项目、编校大型文献丛书、打造图书精品的经验路子。今后我们会继续保持与学界同仁的通力合作,让这条路越走越宽,为时代和人民出更多好书。
川大出版社总编辑张宏辉
刘学智教授在线上发言中提到,编纂儒藏的想法,自古已有。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做成。现在舒大刚教授和他的团队,承担了这个非常有难度的工作,经过25年不懈努力,最终达成《儒藏》在川的完璧出版,“做成了古人想做而没有做成的事情。”他还称赞了川大版的《儒藏》的诸多优点,比如体例新颖、科学合理。文献编纂方式具有创新性,“不同于通常见的仅影印文献,也不是只录入点校,而是综合这两点的优点。这是当代古籍文献整理的一个成功范例。”
据舒大刚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这种将影印加圈点相结合的方式,“既能保存文献原貌,又方便查看阅读。此外又有提要加校勘,既纠正了错误,又展现出精华。”
祁和晖在发言中首先为川大版《儒藏》的完整出版“点赞”,然后从古蜀历史讲起,谈到巴蜀从来就不是中华文化的边缘地区。蜀学是中国学术的源泉之一。在巴蜀地区,保存史料一直是一项优良传统。她还提到,十多年前,包括她本人在内的多位学者提议,将杜甫的将近一千五百首诗,全部刻成石碑。这一建议得到采纳、落实。“这个石板的记录,不是我们的创新,而是一种传统。在网络信息时代,我们不确定电脑究竟能保存多少时间,纸本的文献,比光盘U 盘还方便。我认为,这是在现代信息时代需要传承的。”
在研讨会上,学者们还从《儒藏》延伸开来,谈到文献整理、编纂工作所需要的态度、精神。四川师大特聘教授黄开国说,文献整理成果,有着论文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价值,但这需要有特别的眼光和实际执行力,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也非常佩服川大古籍所的努力。此外,他还勉励学界同行,认认真真做学术,“不要把精力放在学问之外的成果出路问题。好的成果只要做出来,就一定会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