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获得第七届华语青年作家奖非虚构奖的是青年作家杨潇。他去年出版的《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讲述他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

1938年,“湘黔滇旅行团”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年,杨潇踏上这条1600公里的长路。丰富的媒体工作经历和在世界各地的行走经验,是支撑杨潇非虚构写作最实在的养料和底气。《重走》是近几年非虚构作品的重要收获,写了一个不无困惑的写作者徒步重走西南联大西迁路的故事。作者从长沙一路向西,独自穿越湘西、贵州,到达昆明。作为一个记者、作家、背包客,这本书的内容贯穿了作者的文艺身份和文化生活,他以躬行的姿态,将与这个文化事件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自己的体验以层累的方式呈现出来,多角度地展示一个时代的精神景象。

杨潇告诉封面新闻记者,走上这条西南联大的西迁路是非常偶然的。“我当时准备好是走成昆铁路的,也做了很多功课。我当时已经订好了飞成都或昆明的机票,然后开始这段旅程,要么自南向北,要么从北向南。但当时是清明节,回家扫墓,其中有10多天没有安排。我就在思考,从昆明到长沙这条路,一首一尾我都是走过的,但是中间的路途我没有去过,包括贵阳我都没有去过,于是我就想,历史上有没有谁曾经走过这条路?后来就想起了联大西迁的这条路。”

对于这条路,杨潇之前只是知道有这么一群人,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曾经走过这一条路,但是并没有具体进行过研究。想到这里,他去找了西南联大一些学生写的日记,看了后觉得很有意思,就暂时把成昆铁路计划束之高阁,踏上了重走西南联大西迁之路。

没有大件的行李,杨潇只带了一个42升的登山包,走了41天,从长沙到了昆明。在常人看来,这点行李无法支撑他的旅途:“其实还好,我没什么需要带的,东西也是一再精简,包括我在常德还减过一次负。背包里就是两套换洗衣物,然后有一个干衣机,因为这一路上比较潮湿。”

杨潇每天走的路就是按照西南联大西迁的日程走的:“他们是按照当时元、明、清时代这条路上的各个驿站休息的,驿站是很科学的。一天也就三四十公里,能走到下一个驿站就好了。每天我到了就现找地方住。”

41天,1600公里,杨潇惊异于自己居然没有瘦:“当然,中途也有一点坐车的时候。我本来以为会瘦,结果没有。可能路上吃的东西也比较有油水,一共就瘦了一公斤左右。不过这条路走下来就很有意思,因为行走本来就很有意思。”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