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国家地理经典影像大展”在成都东郊记忆园区记忆长廊展厅正式开幕,为观众呈现了《国家地理》杂志130年以来留存至今的172幅经典影像作品。对观众来说,该展不仅是一次艺术熏陶,也是一次极具意义的科普和学习经历。


(资料图)

为了鼓励更多有激情、有创造力的摄影爱好者提升自己,国家地理展览组委会携手成都市几大高校,开启一系列“国家地理摄影师进高校”的学术讲座活动。

5月16日上午,“国家地理摄影师进高校”系列讲座第一讲在西南民族大学举行。主讲人龚峻是《国家地理》杂志的专业摄影师,也是中国摄影家学会会员,出版有《在他们消失之前》。

在分享会上,龚峻以《地球的终极生存者》为题,从河流、森林、火山等8个自然景观入手,向师生们讲述了近年来奔走于全球不为人知的原始部落里,看到和记录下的故事。

分享会现场

“用镜头向世人展示大自然不为人知的一面,以及在各种险恶的环境下人类为了谋求生存而付出的种种不可想象的艰辛劳动。用图片展示人类在最严酷的条件下寻找适应环境、生存下去的非凡途径,探讨人类与自然间复杂深刻的关系。”这是龚峻用相机记录的初衷。

用镜头记录地球另一面

镜头语言无声却饱满。在龚峻分享的照片中,记录了许多“远离现代文明”的地球另一面,他们有的生活在海洋上,有的长居在沙漠中;有人靠蛇虫鼠蚁为食,有人每天以绳索穿梭在奔腾的河流之上。

龚峻作品

在位于俄罗斯极地的亚马尔半岛,生存着这样一群人,他们还过着四处迁徙、茹毛饮血的生活。在这个一年中至少有两百多天都是冰天雪地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几乎没有别的生存方式,只能靠吃驯鹿来维系生活。为了度过寒冷的晚上,他们不得不去冰天雪地里寻找柴火,在自己搭建的鹿皮帐篷里取暖。在这寒冷的条件下,考察团队的设备根本无法使用,无人机、手机开不了机,电子设备直接变成了废铁。

摄影师龚峻

在苏门答腊岛的热带雨林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还过着自然原始的生活,以打猎、吃野生的虫草为生,住在树枝搭建的房子里。他们没有现代社会的衣服,男人仅有的服饰是围在下半身的用树皮织的裙子。在这里,男人都喜欢在头上戴花,所以人们也叫他们花族。这里的人依旧保持全身文身和磨尖牙齿的传统。他们用动物的头骨装饰自己,用树皮和树叶作为衣服,捕猎鱼类和动物换来生存的食物。

龚峻带着自己的相机,深入到全球各地。有时为了拍摄一张照片,他会在当地生活十天半个月,甚至更久。虽然大多时候语言不通,但他和自己镜头里的人成为了朋友。

深刻反思人类的生存环境

在龚峻的分享中,有几张照片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惊呼。

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交界的海洋深处,有一个生活在海洋上的原始部族,没有国家承认他们的国籍。他们长久地生活在海洋上,对于这个部族的人而言,海洋就是陆地。因此这群人非常擅长游泳,并且可以长时间在海里活动。

龚峻分享的是一张当地小孩的照片,他望着镜头笑着。“他们很擅长游泳,但是这是有代价的——家长会在每一个小孩的婴儿时期把其耳膜戳穿,这样潜水的压力就会减小,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影响大概就是听不太清,但上了年纪之后,后遗症就会特别明显,他们的寿命通常不长。”讲到此处,台下观众均发出了感叹。

龚峻提到,这也是他拍摄这些照片的意义所在,通过镜头看到世界的参差,反思人类的生存环境。

另一张照片中,印度尼西亚东瓜哇的火山下,硫磺矿工冒着生命危险在火山口采矿。因为火山的高温,硫磺工人白天休息,晚上工作,他们举着自制的火把照明。通过龚峻的照片可以看到,火把微弱的光不足以照亮工人脚下的小道,小道两侧是陡峭的深渊,若掉下去将尸骨无存。

龚峻作品

工人们一天在火山上来来回回好几趟,也只能赚30元人民币,但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份不错的收入,已经足够维系一家人的基本生活了。尽管他们工作环境中的硫化氢气体是安全标准的40倍,但防护措施却十分简陋,可以说几乎没有。

“硫磺矿工的平均寿命不过40岁。”龚峻讲述完,观众又发出一阵唏嘘。

龚峻总结:“全球在城市化进程中必然会产生许多问题。这些照片似乎是一份人类学调查的报告,它集结了这些民族最丰厚的历史和文化。在这些民族消失之前,我希望通过镜头留住最后的光辉,为他们留下这些难忘而庄严的肖像。”

记者了解到,“国家地理摄影师进高校”系列讲座计划于5月16日至19日在西南民族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传媒学院、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举行。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