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李庄,是位于四川宜宾、长江南岸的一座千年古镇,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大量文化教育机构内迁,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中国地理学会大地测量组等机构纷纷迁到李庄,在此安居六年。在民族危亡之际,李庄保存了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火种,成为“一张中国大书桌”。同济大学从上海启程,横跨九省、六次搬迁,辗转万里,最终落户李庄,度过了六年“不废研求”的生活。

在过去20年,四川作家、学者岱峻对李庄那段历史持续进行书写。他对大量一手史料进行了收集与梳理,并且对相关学人后人、亲友作了第一手访谈。岱峻注重细节,叙述生动,保有惯常的优雅文笔,颇具历史感与人文温情,具有很强的文学可读性。2023年,岱峻的《发现李庄》(三卷本),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备受瞩目。

岱峻

《发现李庄》

8月16日,《发现李庄》(三卷本)新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举办。在分享会上,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和同济大学校友、《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作者江鸿波,在现场与《发现李庄》的作者岱峻进行三人对谈。江鸿波讲述了他对岱峻和《发现李庄》(三卷本)的感受:“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这是同济大学刻在李庄的碑文上的文字。阅读《发现李庄》(三卷本),听岱峻老师的讲解,我总结出李庄学者身上有四种精神,第一是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第二是同舟共济的团结精神,第三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第四是抗战必胜的乐观精神。”

《发现李庄》上海书展分享会

同济大学校史馆馆长章华明讲述了同济大学师生在李庄的非凡故事。同济大学当时迁到四川的时候,大概有2000名学生,却有700多人报名出川抗战,他们不仅拿起纸笔抗战,还拿起枪炮抗战。“今天我们能够过上这样的生活,要感谢为抗战作出贡献的人。从这个角度来讲,岱峻老师的研究非常有价值,让我们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只有记住来路,才能知道未来怎么走,也才能更好地振奋精神,把我们的国家发展得更好,建设得更好。”

八十多年前,同济大学迁往李庄,这中间有李庄人“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应”的深情厚谊,也有同济人“幸而有托,不废研求”的感恩。抗战胜利后,直到今天,同济大学也为李庄带来了深刻的改变,从启蒙思想、改变生活方式,到改善医疗条件、改进渡轮,乃至后来修建同济医院、规划旅游景区、资助李庄学子等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