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璟璟

微博热搜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患有“热度排斥症”。这是一种看上去冷静的“病症”,也叫审美版权,指对当下大热的东西持观望态度,更愿意用自己的节奏接受“安利”。受众开始对风头强劲的内容保持警惕心,并产生天然的排斥感了。被吐槽的对象多数是电视剧。拿最近备受瞩目的一部来说,一共上了300多个热搜。即使你一集都没看过,也总能在各种社交平台上看见它的碎片。如若不想自绝于众人,你就得跟上热搜词条的脚步。(中国青年报)

社交媒介上的“热搜”,作为一种强力的议程设置机制,深度影响了公众的注意力流向、审美偏好和价值认同。众所周知,这里面的“信息流”,自一开始就没有那么简单纯粹。各种各样的利益算计夹杂,这其中无孔不入、狂轰乱炸的新剧营销,尤显粗暴、露骨。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电视剧“未播先火”,动辄喜提热搜,热度居高不下,甚至时常大有“全民热议”之势……一波热炒,剧情拉胯。前戏搞了一大堆,结果就让观众看这?当真是失望至极,尴尬到爆。

如果说,在社交平台刚刚勃兴的那些年,影视剧走线上渠道玩“口碑营销”“热度维护”,还属于是出其不意、有所新意。可时至今日,随着几乎所有的新剧都会标配“网上造势”,此类玩法几近于是烂大街了。“买好大量细节的词条,霸占热搜榜单,请大V写下一水儿的好评,再熟练地运用大数据和算法刷屏推送,引起粉丝狂欢。”按部就班、走流程“带节奏”,自夸自嗨,到头来反倒是“预期拉得越高,自爆得越惨”。

当所谓剧宣,在相当程度上,被等同于是“造势”和“控评”,公众见多了也就腻了,顺便也就产生抗体免疫了。很多东西,看穿了看透了,也就主动敬而远之了。时下,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了“热度排斥症”,这其实可以看成是一种被激活的身心保护机制。病毒式好评传播、强制按头“安利”,从本质上说,这就是一种裹挟和胁迫。远不止于是“投喂”,而是“灌养”。其潜台词不言自明:我新剧登场,你必须给我看。如若不然,你就是离群索居,赶不上时尚。

不是以作品赢得市场,而是操弄舆论、强制输出。这一病态的行业生态,败坏了影视业的游戏规则和生存秩序。重渠道、重营销,而轻内容、轻品控,长此以往,有“热剧”而无“好剧”,或许最终只剩“垃圾剧”了。须知,网络热度从来是一把双刃剑。“包场式热搜”,同样可能反噬。做局引人入坑固然爽,但若无真材实料,“弃坑踩踏”也是一瞬之间的事情。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学会了疏离、拒绝了流俗、排斥了从众,那么新剧的流量密码转化为收视密码,就越发“此路不通”了。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