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资料图)
11月29日晚,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通过评审,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茶,南方之嘉木也。《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数千年传承,饮茶之风早已嵌入中国人的血脉,成为文化基因。尤其发展至唐宋,茶文化大盛,进而也诞生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现存最早、最完整的第一部茶艺专著《茶经》。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说的就是饮茶之风在唐宋的兴盛,这种文化现象也在唐诗宋词里表现得尤为明显。查《全唐诗》,题为“茶”相关的诗就多达112首,更遑论没有入题,但在内容上描写茶的诗了。宋词则更盛。大量诗人和词人开始在作品里描写茶,虽然多以饮茶内容居多,但也留下了不少关于制茶的古代记忆。
采茶
采茶:总在深幽处
采茶有时可能是古代制茶环节里最辛苦的一步。不同于今天的千亩万亩茶园,我们从古代文献记载中看到的茶树总是在丛山峻岭的深幽之处。一些以茶为生的农夫,天不亮就需要进山采摘,一整天辛苦忙碌下来,甚至不一定能有一小筐。
诗人皇甫冉《送陆鸿渐栖霞寺采茶》就写道:“采茶非采菉,远远上层崖。布叶春风暖,盈筐白日斜。”采茶的路真的很远且险要,通常都在崖壁之间,等到好不容易摘满一小筐,太阳都已经落山。
制茶:蒸青是主流,但炒茶更快更方便
据记载,明代以前的制茶法以蒸青为主。这种技艺是用蒸汽将茶叶蒸软,而后揉捻、干燥而成,蒸青绿茶有“色绿、汤绿、叶绿”三绿的特点,滋味格外鲜爽。
但是这并不是说古代只有蒸青,例如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就明确写到“炒茶”之法:“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
诗人到山中庙宇拜会僧人,寺庙后边刚好就有茶树,僧人们摘出嫩芽,不到一会功夫就炒出了满室馨香,刘禹锡目睹了全过程,并且立刻就沏上了。可见,相较于蒸青茶那种需要采、蒸、捣、拍等需要至少两三天的工艺,古诗中写的炒茶却更快更便捷。
宋代时,喝茶比唐代更为兴盛,因而有专人负责好茶的进贡,也有专业的文人团队开始描写茶叶采制的过程,为当代留下了珍贵的材料。和苏轼同为“宋四家”的大文豪蔡襄就写有《北苑茶》一诗,其间详细描写了采茶制茶的全过程:“才吐微茫绿,初沾少许春。散寻萦树遍,急采上山频。宿叶寒犹在,芳芽冷未伸。茅茨溪上焙,篮笼雨中民。”
制茶
从古至今都很注重“焙茶”
唐代陆龟蒙有《茶焙》诗,写道:左右捣凝膏,朝昏布烟缕。方圆随样拍,次第依层取。山谣纵高下,火候还文武。见说焙前人,时时炙花脯。”诗中详细写明了在焙茶时的技巧手法,甚至还提到火候大小。焙茶是在制茶时烘干茶叶的一种方式,不管是炒青还是蒸青,古人制茶都很看重以炭火焙干茶叶。一直到今天,很多注重饮茶的人,还自备有焙茶的器具。
明代高启《过山家》中写:“流水声中响纬车,板桥春暗树无花。风前何处香来近,隔崦人家午焙茶。”一阵茶香是哪里飘来的?原来是有人在烘焙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