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李汨向大家介绍文化馆新馆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图据采访对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座城市群众文化最直观的反映,就是大家的参与度和幸福感。而我自己最大的感受,就是近十年来,这两项指标都得到了很显著的提升。”近日,成都市文化馆馆长李汨在位于汇泉南路459号的文化馆新馆接受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就市民公共文化服务和群众文化建设等内容,谈了不少自己的直观感受和想法。

李汨是个80后,虽然学的是工科,但他一直有一颗热爱文艺的心。读大学时,他会利用闲暇时光偶尔写点“打油诗”,即便到了现在,诗兴大发时,也会赋诗两首,即兴抒情。2019年,成都街头艺人潮流发展如火如荼,彼时正在公共文化服务处工作的李汨有感而发,写下了《我在成都街头等你》,后经音乐制作人关天天以及词作人林乔二次打磨创作,成为成都市文化馆街头艺术表演项目的主题曲,同名MV也已在上月发布。

“那个时候街头艺人在成都开展得很好,我就写了词,想看有没有人唱。”李汨说道。

可能正是因为自念书时期就与文艺结下的缘分,大学毕业后,李汨在基层工作了几年,于2012年进入了文化领域,如今刚好过去十年。

而后,李汨因工作来到成都,就职于公共文化服务处。2018年,成都各项公共文化服务飞速发展,设施逐渐完善。也正是在那一年,李汨跑遍了成都22个区市县,大量走访调研各处乡镇的情况和难点,获得了基层群众对于公共文化的真实需求,并牵头完成了《成都市村(涉农社区)公共文化精准服务导则》,为公共服务的开展提供了许多真实有用的意见。

这几年,李汨一直离群众很近,他能直观地感受到,市民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体验感也越来越好。

在我们的印象中,以前公共文化服务在多数市民心中更像一个形式化的东西,尤其在乡镇,一些公共文化场所服务内容大同小异,大家的参与度并不高。但如今,在城市里,市民能参与更多的项目,硬件设施丰富了,最关键的是,“软件”上的政策,包括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看法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在乡镇上,以前都是相当简单的东西,现在你再去看看,有些农家书屋弄得比城市里还有特色。我们之前调研发现有的乡镇还在做老年时装秀,做得很好。”李汨谈到。

如何能直观感受群众文化的参与度较以前急速上升,以及强烈的幸福感获得?李汨向记者提到几个近年来比较典型的群众文化案例。

十年新变关键词:幸福感上升、参与度提高

在2016年以前,位于锦江区天涯石北街88号的老院坝,曾经是一片面积近1000平方米的夜宵场所,脏乱差是市民对这里的最大印象。由于每天营业到很晚,居民投诉很多。2016年8月,“文化院坝——记忆中的家”社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正式开启,这里一改曾经的容貌,并迅速成为了周边社区居民的文化活动场所。

如今,这里不时会有演出和公益培训活动,积极开展文化课堂,成为市民们身边的“培训班”,戏曲、非遗、时装、小品、各种器乐课程应有应尽,周边居民参与度极高。这里还会进行各种趣味十足的展览,如果你足够幸运,还能在这一片区偶遇诸如民间剪纸艺术家林琼华、竹艺艺术家张大兴等大师。

社区环境的变化让附近居民受益匪浅,公共文化服务才能真正落实到千家万户。多年下来,这里早已今非昔比,天涯石北街的社区居民也借助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组织了多支文艺队伍,穿梭于各大文艺舞台,成为百姓舞台的主角。

看演出往往最受群众欢迎。近十年以来,公共文化演出不仅成为群众最喜欢的观看形式,也成为了最喜欢的参与形式。真正让市民参与进来,才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核心。

“四季风”的舞台吸引广大市民参与

“我们要把每一个基层文化设施和每一个文化广场变成一个宣传站、一个报名点、一个群众舞台。”李汨提到近十年来群众舞台“四季风”的诞生和发展,这个群众项目在2013年获得了文化部第十六届“群星奖”项目类奖,它也在民间真正得到了群众认可,“哪里有市民,哪里就有‘四季风’。”仅在2021年,成都市就举办了1159场“成都文化四季风”活动,活动内容不仅接地气,种类也很丰富,囊括了广场舞、合唱、戏曲 、民俗、音乐、舞蹈等多种形式。

“四季风”在群众里参与度极高,他们不仅开始评价表演内容,也对演出舞台的规格、舞美技术等有了新的要求。以前的不少群众舞台都喜欢使用喷绘,现在已经几乎全部实现LED屏,这些要求,都是根据群众的反馈实施的改进,足以显示出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和重视性。

年轻群体参与比重上升

群众文化就要问需群众

曾经,在大家普遍的印象里,文化馆都是老年人活动的场地,是退休人群才能去的场所,如今这种风向正在改变。“群众文化在近年来还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已经开始能较好地吸引年轻人参与。然而,这还不够,还需要我们持续发力。”李汨说道。

在李汨看来,群众文化的关键还是要问需群众。如今,90后、00后的年轻群体,是不可忽视的社会主力军。今年5月5日,成都市文化馆新馆正式运营,成都市民拥有了超过2万平米的市民生活新空间。若你去参与过近期举行的活动,你会获得一个全新的“文化馆体验”:这里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新馆开馆后,市民群众踊跃参与活动

架子鼓教室在文化馆新馆很受欢迎,在这个面积约70平米的教室里,配有电架子鼓15架、电子黑板等教学设备,拥有30套预设音色库,支持4种练习模式,专业度几乎不亚于音乐学院的配制,你甚至能在文化馆参与桌游、沉浸式戏剧体验等多种年轻人喜爱的活动,这在十年前几乎是看不到的。

今年七夕,不少年轻情侣参加了文化馆组织的市民文化活动,通过征集蓉漂爱情故事、制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银花丝等手工活动,共有4000余人次青年直接参与。

“可以看到的是,只要活动形式好,群众文化一定能覆盖到全年龄段的人群,所以关键是我们要了解人们需要什么、年轻人需要什么。公共文化服务应该是全龄、全域、全时的全民服务。”李汨总结道。

推荐内容